印度国产手机的溃败惊天地泣鬼神。 2015 年,正当印度人沉浸在本土手机崛起的憧憬中时,印度本土四大手机厂商 milk 开启了溃败之路。仅仅两年,印度品牌惨遭降维打击。 2017 年第一季度,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前五中,除三星外,其余四名都被中国手机品牌占领,包括小米、vivo、联想和OPPO。
如今印度手机几乎销声匿迹。调研机构 counter point 数据显示, 2021 年二季度,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第一的是中国的小米,占据印度手机市场 28. 4% 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的是三星、vivo、 real me 和OPPO。印度原来所谓的四牛国产手机厂商 milk 中,在 2019 年收购了破产的中国金立手机的Kevin,以及印度最老牌的电子制造商 index 市占率几乎为零,只剩下了 Micromax 和 LAVA 两家苦苦支撑,但两者经营健康状况不佳, 2021 年市场份额分别仅为 0. 5% 和 0. 4%,一度被印度人视为国货之光。
印度国产手机品牌怎么就突然陨落了?贝吉博士认为,印度品牌的成功依赖一个简单的法则,印度本土品牌的渠道加中国供应链。但这一切都在 2015 年之后烟消云散。随着 PCE 及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线下渠道的重要性大幅降低,慢慢普及起来的印度电商迅速瓦解了本土品牌渠道端的优势。 2014 年7月 15 日,小米直接绕过线下渠道,在印度最大的电商平台 flip part 上开卖,饥饿营销在互联网上被迅速放大,标价 13999 卢比的米 3 在半小时内售罄,在此后的一周里,又有 10 万用户预定了米3。此后,更多的外国品牌纷纷跟随了线上营销模式,并且快速从线上包围线下拿下消费市场。在反包线下门店,印度本土企业的渠道优势完全被中国手机品牌打垮。
除此之外,印度本土手机品牌溃败背后也隐含了中国手机市场的变化。 2015 年之后,国内手机品牌集中度越来越高,形成了华米、 OV 四大厂商主导,联想传音、魅族中心等品牌紧随其后的格局,连全球智能手机霸主三星也从中国溃败,中国手机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在此期间,众多国产企业选择出海,将中国模式复制到类似经济发展轨迹的国家和地区,而体量大、市场锚定中低端的印度成为了目标。中印市场和发展轨迹相似,但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核心差异就在供应链。印度手机品牌早期设计与研发放在印度国内,大部分的生产完全依靠中国,而我们借助坚实的代工生产经验,把握着产业链、供应商控制以及制造技术积累,这一点印度始终望尘莫及。同时,印度本土手机品牌由于文化差异、出货总量小、单价低等原因,在中国根本找不到一流制造商,只能选择与二流合作,自然无法在同样的价格上与中国手机竞争。当然,中国品牌在基于大数据、用户反馈等不断优化出低价好货,甚至针对本土用户习惯进行改进,也是击溃印度品牌的原因之一。但维基博士认为,中国首席在印度的攻城略地,也是因为借鉴了早期美国品牌在开拓中国市场时的失败案例。比如伊贝、谷歌等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时,不重视本土文化和用户习惯,甚至拍板中国市场必须是美国人。这一点中国手机品牌就做了优化。比如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不仅亲自前往印度发布新产品,流出了经典的 hello 印点,而 are you OK 的段子hello, thank you, thank you very much。还聘请了印度人马努库马尔贾因担任CEO,充分授权其管理经营。在他的带领下,小米成为印度市占率第一的品牌,贾音也成为主流媒体评选出的印度最佳CEO。就这样多重因素共振下,中国品牌全歼印度本土品牌。下一季,维基博士告诉你,现在中国首期在印度有多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