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是陆地上的船,永远到不了人生的大海。
学校仿佛是我的第二个家,有些孩子从小学就无奈地被安排在宿舍住,直到出省读大学,工作时漂泊异乡……以至于一直不是一个恋家的孩子!也许这样也好,可以练就一身坚强,独立的本领。
小学,留守儿童一枚,无奈只能在小乡村的仅有的几个把教室改造成的宿舍里度过漫长黑夜。当时家还在山西,这些宿舍里大都是一些外村的孩子,因为她们的村子小,没有学校,只好来邻村来读书和我成为舍友。当然本村如我这般的孩子也有那么几个。
当时还小,而且时隔久远,记忆模糊,只清晰记得一个大的教室模样的宿舍里住着20来个孩子,包括几个年级。那时候对于室友关系也没有清晰的概念,只知道我买了包辣条,和你一起吃,就表示了我们的关系不错,我们一起去接水洗脸,一起去吃饭……简简单单。后来有次宿舍里有人丢了东西,小孩子的方法很简单,无非是搜每张床,具体后来怎样了,我也记不太清了……只知道,对自己重要的东西或比较吸引人的物品我从不放在宿舍。一群人的宿舍在我印象中没有太大矛盾,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伙伴,我们小小的内心没有那么多杂乱的想法……
后来初中了,我们家也经历了种种变故,我来到了新家河南。一切从新开始,13岁的我对这里的生活很是好奇。每每遇到家长的朋友,他们总是喜欢问我老家好还是这边好,仿佛他们想从我口中听出什么新奇的答案。
上初中前的那个暑假我第一次上补习班,家里人想让我交几个朋友,学习一下这边的语言,为读中学做准备。中学时代宿舍环境也不是很理想,还是14个人,没有风扇。夏天开着窗子,有微微凉风,可也有活跃的蚊虫。没办法,也许学校物质方面比较贫乏……就这样度过了三年,玩的的最好的小伙伴也是邻床的!给我的感觉和小时候一样,人多的宿舍,只要没有一个特别的存在,其实也会很平和的共处三年。只不过以后联系的也就那么几个邻床的好朋友……
高中8个人的宿舍,相比以前,人越来越少,可是不见得关系怎样……当时班级的前四名都在我们宿舍,也就被称作“学霸寝”,其他四个经常玩在一起,学霸们也玩在一起吗?开玩笑,不可能的,每个人都有小心思,都各自暗暗竞争,晚上挑灯夜战,仿佛在比谁睡得比较晚。 高中,学习压力大,在这里寄托着自己的梦想,父母的期许,即使有那么一阵子颓废,可大部分时间还是奋斗的!现在还是挺怀念那段时光的。作为一个普通的高中生,当时是努力学习,争分夺秒,很少有其它心思关注其他事,以至于现在回想起,仿佛高中的友谊篇是一张白纸,没有涂鸦过……最熟悉的也就是饭友,其他仿佛都是一个人完成的……最能算作朋友的也就是分班前的那个伙伴,不过,文理之分后就很少有时间聚在一起了……时间会冲淡一切,也会证明一切。
大学里,宿舍毫不夸张就是一个家,你的暂居证就是学生证,以后也许找不到这样低房租,舒适的房间了。4人寝好像是普通大学的标配。室友关系在大学上升到了主要关系,因为她们仿佛就像你在家里时的家人,只是没有血缘关系。所以处理好这里的关系对自己很重要。
我在的宿舍就我一人是北方的,其他都是南方姑娘,水灵小巧,印象中江南妹子的模样她们身上都有体现。当然这其中肯定很多文化差异,观点分歧,语言尴尬(自己的通话聊天内容暴露无遗,她们的方言音调很好的掩盖了表达的内容)。
我偶尔会把锁门讲成“上门”,仿佛是关上门的简称,她们当时听的一脸茫然。
我不知道她们只管米饭叫饭,而我也把面食叫饭,以至于去食堂时闹笑话。
我当时还会把吃“米饭”说成吃“大米”,也成为她们后来调侃我的料。
风扇上积的是土还是灰,我与一个室友争论了半天……
即使我们有众多的不同,可是我们都有一颗理解和包容的心。我有个写日记的习惯,她们的名字常常出现在我的日记本里。她们每个人的五个优点我都时刻记得,有时候有一些意见相左的地方,我们会提出来,或者在微信里告知对方,慢慢地彼此都知道了对方的底线和习惯,不会触及到那些禁区,我们也一直这样和平地共处在一起。也许我们真的很有缘,我们各自在家乡那边买的牙膏竟然都一模一样。
有时候我觉得欣赏别人很重要,这是室友关系和谐的重要点,当然也是与别人相处的重要点。大学的环境和条件都很好,给我们一个自由发展和提升自我的平台。想到高中晚上窝在被窝里照着台灯看书的场景,再看到现在独立的桌子和好的环境,有时候这些真的会成为激励我的动力。
不管是室友,还是班级同学,与人相处真的很重要。因为这些会影响你的心情,如果处理不好会阻碍你办事的效率。
大学换宿舍的事情经常发生,可我们寝室一直都很和谐。我也听到过很多同班里的同学互骂室友的,我也当过旁听者,听她因为卫生状况抱怨寝室同伴的,也听过隔壁因为作息时间不同而成为红眼的……作为一位旁听者,我只能是聆听者,默默地当树洞,这其中关系处理的原则,想必她们都懂,具体还需要面对面解决,或者道不同不相为谋。毕竟不是每个人的室友都可以让你对她如家人一般的!
有时候觉得自己如此幸运……
你有怎样的宿舍生活呢,不妨来评论,我们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