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五运六气》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仅是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主流意见。其中大量参阅了书籍与网络相关资料,如有观点不一致,敬请提出批评指正。

    中医学的存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在劳动与生活中,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获取了丰富的经验,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还是世界上现存的医学流派中最古老的医学之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东方文明的代表之一。

      中国传统医学起于易,隐于道,显于医,所以中医和道有极深渊源。习大大曾经说过:“中医是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

      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它吸取了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从而在几千年间能够屹立于世界医学之巅,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直至今天,中医学理论仍具有很大的科学价值,而被世界医学界所重视。这就是我们今天仍要研究和发扬中医学的原因所在,并使它在不久的将来,能为世界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和生命科学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医为什么会没落?

      这个问题很好。如果仅仅简单的说一下,我觉的意义不大。所以我们需要认真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才能对中医、对中国文化有些好处,才有些意义。

      开宗明义,中医很好,中医确实很好。但它基本不是你所理解的“中医”,也不是绝大多数人理解的“中医”,其中也包括那些中医黑、被蒙蔽的市民大众甚至大部分维护“中医”的人士。

      中医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完整系统、人生活在环境中,就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人自身也是个系统,所以,中医治病是要解决系统的问题,也就是说中医治病是要解决根本问题的。

中医认为的治好病的标准是,再不需要吃药。而这恰恰又是中医没落的根本原因之一

        国人现在不相信中医,只相信西医。一种感觉它是不科学的,中医没有它可靠的科学依据,中药没有办法通过所谓科学的双盲实验,有些人甚至感觉它是一种巫术。另一种是感觉是中医太麻烦,治病疗效慢,效果不顾明显。

      在探讨阴阳五行与中医的开篇讲这些东西,就是想说:中医的确有自己的科学理论根据,只是现在的教育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给屏蔽了,古人读书必读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与诸子百家(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而在我们现代的教学体系中,这些统统被归类到非主流。试问,还有多少人能看得懂古文?还有几个人系统的学习过古典文学?古人说:秀才学医如笼中捉鸡!就是因为中医是诞生(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没有传统文化的基础,想学好中医,何其难也!

      中医没落的另外一个根本原因归根到底还是毁在中药上,因为现在药效不如以前那么好!再加上市场经济所导致的中药没有规范的产地和管理!!!有些中药为了外观好看,甚至有大量的硫磺熏蒸、化学药水侵泡的药材进入市场。还有一些人盲目使用所谓的高档中草药材,听说人参大补,就把人参炒作成天价,听说枸杞能够健身,就把枸杞炒成天价,听说鹿茸大补,鹿茸也被炒成天价…如此种种,加上网络经济的推波助澜,仿佛保健品就是中医,何其荒谬?目前市场上还有多少中草药是原产地道地中药材??

      中医是中国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清朝中期以前,没有中西医之分,中医就是全部,中医生就是医官,社会地位是极高的,是很受人尊敬的。没有人认为中医没有用的,事实上,各代都有名医辈出,他们的医术出神入化。

        历史上,华夏文明有几次黯淡的时候,比如南北朝时,因为鲜卑文化被北方各民族认同,华夏文明是最危险的时候,但是由于汉文化的巨大的优势和吸引力,使得北魏朝廷主动汉化,即有名的孝文汉化。元朝时最危险,但由于汉人居多,蒙古人统治时间又短,汉文化受影响不大。辽、金是主动汉化,清与元又有些类似,不同的是清的皇帝们早早就被汉化了。异族统治者能主动或被动的汉化,绝不仅仅因为是汉族人口的优势,更是汉文化自身的绝对优秀使然。各少数民族都把今生或来世升入华夏作为自己的愿望。

      只是进入了清末,由于长期的落后挨打,使得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逐渐出现,并持续扩大,直到现在。

      中医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更是重灾区,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甚至受到了政策上不公平待遇,多种势力都在压制抹黑中医,无比优秀的中医被自己人搞的灰头土脸。而且,越是有文化的、越是留过几年样的就越是黑中医,特别是一些科普人士,打着科学的旗号大肆抹黑中医。不了解中医,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医,就一口否定中医的人,就是以“妄人”,大多中医黑是这样;了解中医,为了一己私利否定中医的人,是险恶之人。

那什么是中医呢?

广义的中医

“中医”既然是指我国固有的传统医学,它就应该包括所有起源于我国的各种传统医学,这就是广义“中医”所具有的涵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起源于中国的传统医学也不是只有一种,如起源于藏民族集居地区的藏医,起源于蒙古民族集居地区的蒙医,起源于南方少数民族聚集区的苗医,其它还有维吾尔医、回医、傣医、苗医、壮医,彝医等,它们都不同于起源于传统汉民族集居地区的汉医,就是起源于汉民族集居地区的也还有道医、草药医、蛇医等,也和汉医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广义的“中医”应包括所有起源于中国范围之内的传统医学在内,如汉医、藏医、蒙医、维吾尔医、回医、傣医、苗医、壮医,彝医等等以及草药医、蛇医等。

狭义的中医

        在很多情况下,使用“中医”这个名称时,它并不是包括我国所有的传统医学在内,而仅是指汉医,这是由于汉民族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人口稠密,文化、经济发达的地区又多是汉民族集居的地区。起源于汉民族集居地区的汉医就成为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传统医疗保健方法,在国内影响最大,而且还对国外发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民族间的隔绝,其它民族医术没有能在国内广泛流传,也不被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民族所了解。由于这些原因,自然地容易在“中医”和“汉医”之间划等号,而认为“汉医”就是“中医”这样使用“中医”的概念,虽然不够确切,但却已成为习惯的用法。这就成为“中医”的第二种涵义,即狭义“中医”的涵义。

    中医学的建立

      通常我们理解中医学是按照广义的中医来描述的,属于传统医学的范畴,是世界上现存传统医学中发展水平最高的,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一个传统医学流派。而那些多数仍停留在经验医学阶段的如非洲、南美洲以及其它地区的传统医学,都是以丰富的医疗经验为医学的主体,加上有效的药物,构成了医学的主要部分。它们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对某些疾病确有很好的疗效,但缺乏完善的理论。而且在医疗中。经验比理论更具有指导作用。

      中医学则不一样,虽然它也是以医疗经验为源泉,治疗经验在医疗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它有一整套较完善的医学理论,这些理论对医疗的指导作用远远超过经验对医疗所起的作用。这说明中医学已从单纯的“经验医学”阶段上升到“理论医学”阶段。所以,中医学不同于一般的传统医学,而是具有高度理论水平的传统医学。

      中医学之所以能够建立完善的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于它在开始形成之初,就和我国的古代哲学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以这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经过整理,把丰富的治疗经验提高到理性的高度,从而确立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是因为中国历代政府对医学都比较重视,从周朝以下就成立了医官制度,开始分科,促进了医学向纵深发展。从南北朝以来,更建立了医学教育制度,促进了对医学理论的研究。而且历代几乎都由政府组织力量,对医药学进行总结和整理,编写了具有时代性的医学丛书、方书和药书,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在传统上就比较重视医学,有不少思想家、科学家和军事家等都加入了医学研究的行列,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来不断地充实医学理论,促进了医学理论向纵深发展,并不断提高和完善。在以上这些因素中,医学和古代哲学的结合,是中医学理论能达到高度水平的关键因素.各学科知识向医学的渗透,不仅丰富了医学理论,促使中医学理论体系不断完善。而且能从认识论的角度上,保证指导思想的正确。因而中医学能建立一套具有高度水平,并相当完善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不是建立在“实验医学”的基础之上的,但它是在“天人同理”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天体、自然、社会和人体的大量观察,采用类比的方法,以自然、社会的规律或现象来认识人体和疾病,以整体的观点、运动的观点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人体和疾病。这种用宏观的、直观的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在活体的身上来认识人体,从运动中来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和运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显然不同于现代医学的认识方法,某些方面甚至更优于现代医学,这种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中医学,虽然有自己的优点,但也存在着缺点。

      中医学是用宏观的、直观的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认识人体和疾病,缺乏实验手段,在微观方面就显然不足了。因此,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在某些方面就缺乏一定的深度,甚至有的是错误的。此外,中医学的传统研究方法,主要是靠大量临床资料的积累,虽然这种研究方法曾经为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过大量的医学素材。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它的落后性和缺陷。从临床治疗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在医学形成的早期是一种可取的方法,并能获得丰硕的成果。但是,当医学发展到今天,大量的医学规律都已被发现后,再采用以这种方法作为唯一的方法来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其成功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研究周期也越来越长,以致于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也不可能完成必须的经验积累,而需要连续不断地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才能办得到。因此,中医学的流传研究方法已不再能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反而成为导致中医学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改变研究方法和技术,缩短研究周期,提高工作效率,中医学才能加快发展。

      中医学传统研究方法的另一个缺点是单以临床疗效为依据,这有很大的不可靠因素。临床疗效的取得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正确的治疗虽然是疾病痊愈的常见原因,但是,无效的治疗和疾病因其它原因而痊愈的巧合现象,在临床上也是屡见不鲜的。因此,单凭疾病痊愈就认为这位医生对疾病的认识是正确的治疗是恰当的这并不完全确切由于这种原因,在中医理论中就不免掺杂一些不可靠因素,每个医生的临床经验都是有一定的片面性,以此总结出来的理论总是带有片面性的,这是导致理论分歧的原因之一。再加后人也无法进行重复,就无法对它进行肯定或否定,这样就使中医学理论中的“悬案”长期不决,后人难以适从。理论的“悬案”越多,中医文献就越是“浩如烟海”,这也是阻碍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原因之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大约开始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公元前221年),一直到东汉(公元25~220年)末年或三国时期(公元220-265年)才完成。它是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三书的成书为标志。在这一时期内。一是作为中医学理论的基石——古代哲学理论的完善,二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从而使中医学理论体系得到了确立。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专著,在《汉书·艺文志》中已有记载,说明《内经》在西汉末年以前已经成书。它可能是根据春秋战国以来的医学理论著作,摘其精要者编汇而成的。所以内容庞杂,前后不一,甚至有自相矛盾之处。今日所见之《内经》又屡经后人传抄、删改和增补,和原来面貌已不完全一样。但在主要内容上、理论体系上可能没有重大的变化。现存的《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灵枢又名针经)两部,各9卷81篇,共18卷162篇,长期流传,原书散佚不全。唐·王冰重新编次时,《素问》已佚9篇,后找到《天元纪》、《五运行》、《六微旨》、《气交变》、《五常政》、《六元正纪》、《至真要》等7篇大论补入,但仍缺《刺法》、《本病》二论、故在王冰编注时,《素问》实存79篇。北宋·高保衡等人校正医书时,《灵枢》残缺过甚而无法校正,仅校正了《素问》。高氏当时又发现了《刺法》与《本病》二论,但和《素问》其它各篇比较,有显着的不同,故未被高氏收入《素问》,后人则将此二篇编成《素问遗篇》。到宋哲宗八年(公元1093年)高丽献书中有一部完整的《针经》,自此国内重新见到完整的《针经》,即今所见到的《灵枢》。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确立的标志

《内经》是一部医学理论专著,内容涉及广泛,但是仍以医学基础理论为中心议题。它在医学上的贡献是确立了中医学的医学理论体系,它的主要观点如下:

(1)、继承了“气·一元论”的思想“

    “气·一元论”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它认为“气”是万物之本源,万物之间的差异是由于气运动形式的不同而引起的。《内经》继承了这一观点,认为世界是由于“气的运动而产生的,“气”充实于整个宇宙之中,是在不停地运动着。正是由于“气”的不断运动,才引起了四季的更替、万物的更新和传代、生命体的生和亡的交替。人也是由“气”所构成的,人就是依靠“气”的运动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气”运动的失常,正常生命活动不能维持,就要引起疾病的发生以致死亡,所以《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由于世界是由“气”构成的,人也是由“气”所构成的;由于“气”的运动,引起了自然界的变化,也引起了人的生命活动,“气”就成为人和自然界统一的物质基础。也就成为“天人相应”理论的根据了。

(2)确立了整体观念内经所确立的整体观念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天人一体观”,二是人的整体性原则。

“天人一体观”,是说天(即自然界、整个宇宙)和人是存在于一个整体之中,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又包含两重意思,一是“天人相应”,二是“天人同理”。“天人相应”,即是说人和自然界的结构是相似的,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缩影。

因此,自然界有的结构在人体身上就有相应的结构;自然界发生的任何变化,都要在人体上引起相应的反应。所以《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例如一年有四季的变化,在植物中就要引起春生(萌芽)、夏长(生长)、秋收(开花结果)、冬藏(枯萎)的变化。在人体身上也随季节发生相应的变化,春夏生长力旺盛,秋冬生长力则相应的减弱。另外,每当交节气时或阴天下雨、变天的时候,有不少慢性疾病(尤其是腰腿痛之类的疾病)都要引起犯病,这就是气侯变化引起人体发生相应的反应“天人同理”是说明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体的变化有共同的或类似的规律性。根据这一理论,就可以引用自然界发生变化的规律性来解释人体发生的相似变化。如风能引起自然界出现“动”的现象,如树枝的摇动,甚至还可以引起飞砂走石;那么在人身体上出现“动”的症状,如抽搐、摇头等,也就是由“风”所引起的。

又如冬天寒冷,可以引起水冻结冰,物体收缩的现象;那么在人体内,引起血液凝滞而运行不畅、抽筋的症状,也是由于“寒”所致。用自然现来解释人体的生理或病理现象,这就解决了对人的生理式病理现象不可能采用直观方法来了解它的内部变化的难题。这在方法学上,是中医学很大的一个特点。“天人相应”和“天人同理”的理论,都是根据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统一性、人必然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的这一原理提出来的。它较正确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医学理论的特点之一。人的整体性原则是说人虽然是由脏腑、经络、形体、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所构成,但是一个整体。

在人体和外界发生联系的时候,是以一个整体发生联系,而不是以各个部分发生联系的。《内经》认为人是一个“小天地”,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人体是以五脏为核心,以心为主导,以经络为道路而网络全身的有机的整体性结构。外界对人体发生作用虽然是在某个部位,但是它必然通过经络而作用到人体的核心部分,即由“心五脏”构成的司令部而影响到全身。当人体对外界的作用发生反应的时候,也不是某一部位独自地作出反应,而是在“心五脏”的指挥下作出反应因此人体任何一个部位发生的反应都是全身反应在局部的表现。人体任何一个部位的疾病,也是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根据这个原则,中医在处理疾病时,必须注意全身的情况,必须针对全身进行治疗。当然,重视整体,并不能忽视局部。正确处理好人体的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才能正确运用中医的整体性原则。

(3)确立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地位

《内经》把以精气学说为基础的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指导思想和方法论,贯穿于整个《内经》所建立起来的医学理论体系之中。并以阴阳平衡、阴阳的依存和制约以及五行承制的观点来认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並指导临床辨证和治疗。

(4)创立了以五脏为核心

以心为主导的生理学结构-“脏象学说《内经》强调了人体的整体性原则,但对人体各组成部分不是平均地看待。而是突出了五脏的作用,创立了以五脏为核心,以心为主导,以经络为通路的生理学结构,组成在心神主宰下的五个生理系统(即心系统、肺系统脾系统、肝系统、肾系统),以统率全身,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精、气、血、津液为生命物质,在心神的主宰下,五脏的协调下,经络的联系中。进行有条不紊的生命活动。《灵枢·师传》说:“五脏六腑,心为之主”。《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都是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强调了心的主宰作用。《内经》就是在这种生理结构观点的基础上,来认识人体的病理现象,并指导临床的辨证和治疗。这就是《内经》的“脏象学说”

(5)创立了病因学和病机学理论

《内经》否定了神鬼惩罚的致病作用,提出了是由于人体和其周围环境之间或人体内部协调关系的破坏引起了疾病的发生,建立了以自然、社会、精神、生活等因素为主的病因学理论并强调内因(人体正气,即人体的抗病机能)在发病中的重要意义《内经》以上述病因学观点来认识人体的病理过程,以人体内部协调关系的破坏来解释病理现象的出现,创立了以阴阳失调、邪正斗争、脏气不和、气血紊乱、经气不畅等为主的病机学理论

(6)确立了诊断学和治疗学的基本原则

《内经》将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等为基本观点,以四诊和辨证为具体内容,按阴阳、脏腑、经脉、气血和病因来辨证疾病,用阴阳四时、五脏、五色、五声、脉象等来辨认症状,建立了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内经》在上述观点和方法的指导下,对于疾病的治疗提出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先安未受邪之地”;“治病必求其本”,正确处理目标关系,调理阴阳,调理脏气和经气、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基本治法;因时、因人、因地制宜等作为指导治疗的基本原的治疗学思想。

(7)确立了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内经》在“天人相应和“六气”、情态等致病的理论指导下,提出了顺应自然、不违天时、虚怀无欲、避邪有时等养生防病的基本原则。也提出了节制饮食,注意劳作锻炼等作为防病、强身的基本方法。

《内经》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甚广,从医学的基础理论到临床诊治的基本原所所不包,从而确立了中医学理论的轮廓框架。直至今天,中医学理论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只是按照《内经》设计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进行充实和扩展,基本没有越出《内经》的理论体系。所以说《内经》的成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确立的标志。

《难经》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是继《内经》之后又一本重要的医学理论作。全书分八十一难。成书时间已不可考,有说是在秦汉之际,有说是在东汉末年。相传为扁鹊所著,但不足为信.《难经》论述了脉学、经络、脏腑、疾病的传变及预后、五输穴、针刺手法等问题。其理论是本源于《内经》,但对《内经》的理论又有所发展。提出了“命门”一说,对三焦元气的理论有重要的发挥。对后世医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为它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所以后世常把《内》、《难》二书并称。

《神农本草经》确立了中药学的理论体系

《内经》虽然对中药学和处方学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但它毕竟不是药物和治疗方面的专著;而且《内经》是以针刺治疗为主的。因而,《内经》所提出的关于药物学和处方学的理论是不够的。

《神农本草经》(简称为《本草经》)是现在可考的我国第一部中药学专着,其成书大约是在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前后,其作者已不可考。原书早已散失,现行本是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而成的,分为三卷《本草经》汇集了秦汉以前的中药学知识,以四气五味概括了药物的性能,以寒热补泻来阐明药理作用,根据药物的有毒无毒及其作用,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味,功能益气,久服使人轻身成仙;中品120味,功能补虚,久服能强身壮体;下品125味,有毒,功能除邪,服之能祛邪治病全书共载药物计365味《本草经》还提出了君、臣、佐、使与七情合和的药物配伍和组方理论。《本草经》创立的药物学和处方学理论,为后世中药学和处方学理论确立了基本理论体系。所以说,《本草经》的成书,是中药学和处方学理论体系基本确立的标志《本草经》以上、中、下三品分类药物,临床实用价值不大,《素问·调经论》已提出不同的意见。其谓上品无毒,久服能轻身成仙,是反映秦汉时期寻求仙丹,以求长生不老的风气。中品之药,多为金石之品,不宜轻服。下品之药,其认为有毒,不可常用,其实正是祛邪治病之药,是临床常用的药物。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临床医学理论体系

《内经》是医学理论专著,虽也涉及临床医学的问题,但对具体病种的诊断和治法失之于具体,难作临床医生之楷模。对于疾病的辨证,虽然《内经》也提出从病因、病位和邪正关系等方面进行辨证的原则,但是不够具体,后人难以效法。《神农本草经》是药物学专著,虽然提出了处方和药物配伍的基本原理,但怎样具体应用,问题并未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伤寒杂病论》作为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填补了这个空白。

《伤寒杂病论》共16卷,相传为东汉末年长沙太守张仲景所撰,大约成书于东汉献帝建安15年(公元210年)张仲景用《素问》、《九卷》(即《灵枢》的别名)、《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和《平脉辨证》诸书,编成《伤寒杂病论》他总结了汉以前的临床医学方面的成就,集当时医学之大成。书成后不久,因战乱而散佚,未能流传。至晋,经太医王叔和收集编纂成书,不久又被散佚。到唐初孙思邈编《千金要方》时,未能见到此书,只言“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至孙氏再编《千金翼方》时,才把《伤寒杂病论》的内容收集进去。至北宋·高保衡、林亿、孙奇等校正医书时,《伤寒杂病论》已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二书。《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立397法、113方,为外感热病之专著。本书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临床医学理论体系,被后世推崇为“方书之祖”。《金匮要略方论》在北宋·高保衡等校正医书时早已亡佚。后来孙奇根据《金匮玉函要略方》一书,弃其第一卷“伤寒”部分,取其后二卷分为三卷,共二十五篇,262方,改名为《金匮方论》,即今所见之《金匮要略方论》。其为杂病之专著,创立了以“脏腑辨证”论杂病证治的临床医学理论体系;并提出“千般疾难,不越三条”的以“三因”分类病因的理论宋·陈无择据此提出“三因说”《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体系定下了规范,使后人能够效仿。《伤寒杂病论》所提出的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体系,所以说,《伤寒杂病论》的成书,是中医临床医学理论体系确立的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从《内经》开始,到《伤寒杂病论》成书,即告完全确立。后世虽然对中医学理论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且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在理论体系方面,只是起到充实和完善的作用,而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后世虽然在临床医学理论方面有很大的充实和发展,但仍然未有超越的。

                                                                                                                                    开心农夫天意,写在《黄帝内经.五运六气》读书笔记之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884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755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369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799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91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096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59评论 3 41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17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60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73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14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09评论 4 33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5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8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23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41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28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