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这一段来自贾谊的《过秦论》把当时秦国统一六国的恢弘磅礴气势描写得格外令人振奋。千百年来,秦国的迅速崛起与二世而亡,引人深思。
北宋苏洵曾指出,六国的衰亡在于“弊在赂秦”,而秦国的强大是秦始皇继承“六世余烈”——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也就是经历7代君主,先后经历一百余年才完成统一。这走向统一的时间远远漫长过统一后的时间,实在是值得深究。
百年兴业 用人才、疆域、战争为统一之路奠基
在秦始皇之前的历代秦王百年吞并之路走得十分艰辛,主要是需要克服三大劣势。
秦国需要克服地域劣势,秦国始祖乃是养马有功而得到封地,该地杂于戎、狄之间,国小无爵,认为其与戎狄无异,到秦穆公时期,才在关中站稳脚跟;
需要克服资源劣势,攻逐西戎的战争持续了80多年,使得耕地、资源遭到进一步破坏,秦霸西戎后,秦人为了将该地因游牧生活习惯而破坏的土地资源,转为更适宜定居的农耕环境,又经历了多番努力;
需要克服人才劣势,本土的人民风彪悍,凶勇好斗,与百家争鸣的其他列国相比,人才流动到秦国不多,选择为秦效力的人太少太少。
三大劣势重重重压,难以突破,几乎难以破局而出。但情况改变开始于秦孝公时期。
秦孝公时期,广发求贤令才改变了人才匮乏局面,打压本土势力,大力引进人才,赏罚分明,激励军功,开启各类人才涌入的时代,加上政治制度的大刀阔斧变革,彻底改变了秦国文明边缘的局面。
惠文王时期,名将司马错力主南征巴蜀,吞下天府之国,辟地千里,获得了庞大的耕地面积,吞灭巴蜀为后世秦军东出提供了强而有力的后勤保障。
昭襄王时期,对内任用魏冉,范睢,用远交近攻的策略达到了抑制六国合纵的目的,而对外任用杀神白起,将六国的有生力量进行逐步削减乃至消灭。
到秦始皇登基,十年一剑就扫荡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二世而亡 因铁腕、失民心、过于集权而走上灭亡
秦国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为了保住这来之不易的统一主要是做了三类事情,一类是军事安稳边境方面,征服百越,设桂林郡和象郡,修建长城,挖掘灵渠,南征匈奴;一类是巩固江山社稷方面,废掉之前帝王的治世传统,焚书坑儒,毁城墙,杀六国豪杰,收缴天下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铸十二铜人;一类是统一国家内政方面,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车同轨道同距,废分封,立郡县。
为了实现真正的大一统,秦始皇是用了统一天下的铁血手腕来治理国家,兴建大型工程,修阿房宫、长城、秦始皇陵、灵渠、全国性的驰道等系列工程都消耗大量民力,加上奉行法家思想下的严苛法令,让民愤日渐积累。秦二世延续秦王的暴政,让刑法、杀戮越加严重,官吏办事苛刻狠毒,民心早已失去,加上六国复国之势逐渐点燃,过于集权的郡县制弊端显露,地方势力不足抵抗各地的起义。最后陈胜吴广起义,揭竿而起,最终被一场大火将秦帝国的荣光一烧而尽。
读史使人明智。秦国百年兴业的历史辉煌告诉我们创业者:
秦国百年才能为统一打下基础,那吸纳人才,扩展疆域,战争征服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前面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终才有秦始皇的统一条件基础。就像秦国百年兴业那样,创业不是空口号,需要人才、资金、方法、精力等方面的各种配合。想成为金字塔顶端的人,就需要先做好支撑金字塔底座的各种工作。
“最怕你胸有鸿鹄之志,却手无缚鸡之力”。做好当下,打牢基础,是当代人走向成功必须具备的心理准备。
同样,秦国用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创业者:
秦始皇对于时代、历史、人民是有功之人还是有过之人,功过是非遭到后人评议。曾经幻想千秋万代,奈何历史开了个玩笑,仅仅二世而亡,最终走向灭亡之路。其中的道理其实说深也不深,就是劳民伤财之际忽略了民心,过于强调集权。
对于我们创业者而言,站在时代的风头浪尖,应该做的就是紧紧时代趋势,抓住人的需求,广泛集中智慧,成就个人事业的辉煌。当然,创业难,守业更难,切不要胡乱消耗,应是借势而起,谋长久之计。
历史就怕惊人相似,失误就怕重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