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带节奏。在网络上,在娱乐圈,在人群中。
这种感觉潜伏在我身体里很久了,始终找不到一种表达方式准确描述,但每每在平常看到一些关键字,就会像我的荨麻疹,给它一点湿热就激活了,在皮肤上大面积放肆的痕痒,让我难受且强烈地意识到它正在不断侵蚀着我好不容易积蓄起来的健康能量,叫我又要虚弱下去了。
最近看到太多太多,无论是谁都在讲/写,“做自己”,“有态度”,“有个性”,这些话都像是视野里突然闯进了一只苍蝇,谁都会眯着眼撇着嘴扬起手赶走的。可是哪里赶得走呢,躲也躲不开,还是要和那些做自己的人呼吸一样的空气。这些观点和字眼都堂堂地摆在书店的畅销架上,挂在年轻人嘴边,还会是一些明星为了掩饰词穷和底蕴不足时必备的万金句。“我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别人怎么看我不管”“做自己就是我的态度”。于是放眼望去满地“我的态度”,满地自己,但态度都差不多,面目都差不多,差不多的模糊难辨。
李诞说,我很不理解现在的人,都说唱歌最终的是要有态度。唱歌最重要的不是好听吗?怎么就成态度最重要了。
这是他吐槽《明日之子》的时候说的,我为了看吐槽而去,但《明日之子》里无处不在的浮夸、无缝不入的荒诞让我只能苦笑,我的同龄人在观众席上为了美颜赛道里的几位选手尖叫到失控,而里面的KOL说出“美颜盛世”“有态度”“我觉得idol颜值最重要”这些话的时候,大半夜的我差点没将上周喝的牛奶喷出来。在节目上说流行语,或许足够“接地气”,但我只能感觉到他们词汇匮乏得像快要蒸发干净的露珠,而那些看似没有经过大脑的发言,跟场外的李诞池子逻辑清晰缜密的妙语连珠比起来,越发显得像个笑话。
在地上呆久了,厌倦了,想和别人不一样,就玩点离地的,甚至离题的,来虚的,显得捉摸不透,有神秘感。
只是现在越来越明显的是,离地的是大多数,通常都寸步难行。而那些依然愿意踩在地上走的,现在都走远了,见过的风景可多了,连个背影都不留。而我脚已经放在地上,努力不被离地的人群架起来,这也是个闹心的体力活儿。
也很想请教他们,是不是穿得非主流一些,就叫做有态度,是不是扑克脸加几句英文来应对质疑,就叫做做自己,是不是长得好看,就能直接晋级娱乐圈王座。
最近李诞很火,我向来不喜欢一炮而红的人,他们往往靠着一炮走天下,也容易因为下一炮的出现而走失。但李诞显然不属于这个行列,就如《明日之子》里的毛不易,比不上其他选手的颜值,仿佛比错了赛,但也没见哪个选手可以像他一样,几句或浓或淡的歌,可以掀动人在朋友圈更新一波他的歌。总得留下一点什么,这个舞台才不会每次上,都好像初次上。
从一个人呈现出来的东西,看出他的真实状态和想法,在某些时候实在太简单了。想红,还是想做点实在事,对镜头的在意程度,眼神杀不杀,做不做自己,除非你能说出比“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更优美更高级的话,不然,这些话还是给别人留出评价的余地吧。
去书店转一圈,那些关键词绑架案也一直不消停,真的要把人练出火眼金睛,从标题和作者分辨出这是畅销而不值得读的书,还是躲在角落却需要被发现的书。
就是,就连“读书”二字都逃不过被带跑的命运,升级版说法叫做“输入”,无论是碎片化阅读,还是苦钻经典的大砖头,都算数。仿佛大脑就是一台主机,眼睛一目十行地敲键盘,经主机处理之后,嘴巴滔滔不绝发表见地,手指执笔写些为人津津乐道的文字,这就叫“输出”。听起来跟生物学上的神经最小单位反射弧工作原理也一样,把读书、思考、创作这几个庞大复杂的机制最大限度简化成“输入”“输出”,好像只要输入了就会有输出,只要吃过饭就一定不会便秘,提到“输入”,就条件反射地对“输出”百般期待。光是这样想,都觉得压力倍增。
现时放眼望去都是这种口吻的文章,强调“以输出倒逼输入”,输出输入被捆绑丢出来得很生硬,没有人的气息,节奏统统被打乱,重置。
其实输入可不可以不叫做输入?它们各自有名字可叫。我们旅行、看书、结识新朋友,可不可以只是因为“我想”,因为“开心”,而不是因为“我想有输出”?因为我发现,只要我一天抱着“扑街啦。最近什么文字产出都没有”的情绪去打开空白文档,那个文档就永远无法添上文字。
想把所有存心或无心带节奏的人拉出来晒干抖净,每个人原本怎么样就怎么样咯,像香港在这一点上还有点眉目,没有那么多鸡汤推送在带节奏,用来用去几个难以高潮的关键词,独立,单身,财富自由,态度,90后……
不想要输入,就像不想输液维生一样。不想被“做自己”带节奏,也是做自己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