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问孝,子曰:色难。语中“色难”就是面对父母、长辈,保持和颜悦色,平心静气,很难。不过有那么一句古话叫“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吗?下面就来聊聊我怎么把它变成不难的。
先来说下“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刚刚网络上看了一下这句话的解释,有两个意思,我就不在这里说了,不过我一直用的是第三个意思,天下所有父母出发点都是为自己孩子好,但是因为这个出发点而做的事就不一定都是对的。我们生在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和父母会有代沟,并且还不浅。因为这两个观点我对待父母的态度是孝而不顺,当然这里的不顺的是指,父母因为出于对我的好,而所做的事不在法律和道德之内的以及对我的正确的观点相违背的事就不会顺从。因为在不该顺的时候顺了,自己心里就会不痛快,而自己心里不痛快滴时候又怎么可能给父母好脸色了。万事万物都负阴而抱阳,也可以说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的,比如说:水好吧,人没有了水能活得下去?但是水发洪水的时候了?火好吧,但也有其不好的一面吧……。万事万物的好与坏取决于人怎么去把握那个度,度把握的好,坏即是好,把握不好,好即会变成坏。
不过现状是大多数父母的苦心被辜负了,而只有极少数的没有被辜负。不然就不会有“色难”这么一说了。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个小故事后,才明白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父母一片苦心而被辜负的普遍现象。
故事的大概内容是,一个妈妈在帮助孩子检查作业,一百个题目,其中九十九道题对了,但是错了一道。妈妈就对孩子说:这道题错了。这时孩子委屈的回答到:嗯,妈妈我知道了,但是妈妈我做对九十九道题你怎么没有看见啊!
故事虽小,但里面折射出来的问题却不少。第一个问题,我们习惯于盯住别人错误,而不太注意别人做的好的地方。第二个问题,忠言逆耳。本来妈妈那么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孩子就是不喜欢,孩子不喜欢也正常,因为所以的耕耘都希望会有一个好的收获,但孩子付出努力后,收获一句“这题错了”,当然不会开心。第三,这样只会打击到孩子的积极性,本来人无完人,不可能做到什么都不出错,那做一次错一次,还不如不做了。第四拉远了和孩子心与心的距离,人都喜欢离开心近点,离不开心远点,而孩子最明显,等到长大了就回离家很远而不愿回家。
如果换个方法来指出不足,那么结果又大不一样了。“孩子,你真棒,做对了这么多……”然后在提出错了道题,在教会孩子怎么才是对的,这样孩子肯定会开心的接受。然后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把自己的一些见识告诉孩子,等孩子大了就不去限制他(她)们做什么,要有年轻的时候栽栽跟头没有什么了不起,能够因此成熟起来也是好事。在说只有受过“伤”(栽跟头),在去吃“药”才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