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对夫妻有了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是非常幸福的一个时刻,相信他们会对自己的孩子有很多的设想。
白雪公主的母亲在那个普通的冬日午后也许愿说,希望我的小女儿皮肤像白雪一样雪白,头发像乌木一样又黑又亮。事情真的如她所愿,她的小女儿长成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可世间大多数的父母们是不会有那么好的运气的。
比如:
比如这样的:
再比如:
或者这样的:
又或者:
还有这样的:
这样的:
或者:
相信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的不如意一面的时候都会自责,会认为是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因为中国老话经常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所以大多数的中国父母都愿意相信孩子都是好孩子,只要自己好好教,他们都会成为人生的赢家。
可惜,在这里要告诉你的是,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这个观点来自朱迪斯·哈里斯的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发表于1995年的心理学权威期刊《心理学评论》,论文开头写到: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长久影响吗?答案是没有。
那么为什么我们所认为的是错误的呢?在解答问题之前,先说明一下影响人成长的因素有哪些,一是先天因素,也就是基因的影响,二是后天的环境。那么父母的教育是后天环境中众多因素之一。由此可见,不是父母好好教孩子,孩子就会成为人生赢家的。
人类是基因的产物,相信很多人都认可这句话。那么在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基因,也就是说来自基因的遗传会决定了孩子大部分的表现。当孩子落地的那一刻开始,她会成为小天使还是小恶魔,会成为天才还是普通人等等,这些看似不确定的选项,其实早就已经被基因早已写好了,父母能做的只是观察孩子,看你的小宝贝是什么样的类型。
也许你不会完全同意我这样消极的观点,因为这样就彻底否定里后天因素对于孩子的影响。诚然在先天因素之后,后天因素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形成。那么后天因素有哪些呢?比如家庭、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等。
当你的孩子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三观的时候,确实是很容易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的。因此很多父母会把这些影响归结到自己的身上,认为孩子的所有的不好方面都是因为自身而导致的。实际上反而不是,相较于家庭环境,反而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要更大一些。
比如说在移民家庭里,移民一代说的英语总是不怎么地道,但是到了移民二代的时候,他们就会说很流利的英语,会形成较为西方化的思想,同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会不断下降。这就是说周围的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更大,家庭之外的外部因素会更重要。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孩子会受到家庭以外的因素影响更大?
我的一个同事跟我抱怨说,她女儿在家不吃葱姜,还会经常挑食,但是在幼儿园里却什么都吃。这一点让她这个妈妈觉得很沮丧。
其实孩子在家庭内和家庭外行为产生差异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因为孩子在逐步进入学校、社会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在家里好用的行为准则,不一定在学校里有用。在社会中吃得开的伎俩,在家里未必会讨的父母欢心。
因为在学校中,或者说在跟同龄人相处的过程中,会让孩子感受到另外一种氛围,从而形成另外一种行为标准。比如在孩子群体里,他们会认为敢于挑战规则就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而在父母眼中听话才是好孩子。
那么在这里,我们更能发现的是为什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很小,因为孩子最终的目的是要融入社会,是要学会更好地跟同龄人相处,而不是跟自己的父母长久生活在一起。
当我们都看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对孩子更加宽容一点,放弃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而是学会放手,让他们自己慢慢地学会去跟同龄人相处,学会慢慢地融入家庭以外的集体生活。
也许父母能做的就是在背后给他们鼓励,给他们支持,就像当初帮助他们走路一样,在后面扶着他们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