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两个巨人住在一个星球上,我与他们的身高、力量和智慧相比都远远不及。所有的需求都要依赖于他们,吃的喝的以及情感上的。尽管他们平常对我很好,我也会听从他们的话,但有时候他们会发脾气,甚至动手打我。我无法打过他们,更无法离开他们,因为离开的话可能会饿死。所以我只能害怕、委屈,偷偷生气。
故事摘自《蛤蟆先生去看心里医生》。这个故事与我们的童年非常相似。孩子太小的时候无法用理性思考来处理问题,只能模仿父母的语言行为,只能通过父母的喜怒作为标准判断对错。这样一来,父母的观念就像基因一样传递给了下一代。不管这些观念是好的还是坏的,不管孩子是接受还是排斥。我们会发现原生家庭中,父母都有一套惊人的大道理。以下是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典型特征:
第一种、父母永远不会错。“小屁孩懂什么。”
父母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并且在谈到自己的育儿能力时可能过于自信。这可能导致他们从不承认犯错,他们可能会通过说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孩子的利益来合理化他们的错误。这种教养方式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总是错的,并且会导致他们从小就产生失败感。
第二种、都是为你好。“这些还不都是为了你?我咋不去管别人家孩子?”
无法履行其养育角色的父母。当父母因工作或疾病等原因缺席或疏忽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孩子们需要一个完整的童年,有足够的父母支持和指导,没有它,他们会产生孤独感和情感缺乏感,这种感觉会延续到成年。
第三种、语言PUA。“看别人家的孩子,孩子你咋这么笨呢?”
父母操控、控制孩子的生活。他们可能会使用暴力、辱骂或人格矮化让孩子产生内疚等策略来让孩子服从他们的意愿。这种养育方式会让孩子感到被束缚,没有个性,导致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难以独立。
第四种、身体虐待。“考了多少分?你的卷子呢?”
有些原生家庭的父母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言语上不轻易间地虐待他们的孩子。因为父母深知刀子往哪里递才疼,诛心之言最为伤人。言语虐待常伴随着情感虐待,谩骂、侮辱、贬低、威胁等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自卑、自我怀疑和无价值感。
第五种、往死里卷。“还想玩?一周才六节补习班,累吗?”
身边不少朋友的孩子,每逢节假日总是给孩子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各种补习班。在原生家庭中这种现象很普遍。父母每当看到孩子在玩耍,就觉得孩子在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这会导致孩子沮丧、消极、抵触学习。玩耍可以帮助孩子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决策力和解决问题等能力。还可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与其他小伙伴的行为和情感,并在互动中发展友谊和信任。玩耍也是孩子释放压力和放松心情的方式。对于那些面临高考压力的孩子来说,玩的时间可以帮助他们减轻压力,缓解情绪。
第六种、纵容与溺爱。“我疼都来不及,哪忍心让我家宝贝劳动?”
父母过度溺爱和纵容他们的孩子,通常是因为,认为孩子是特殊的或独一无二的,因为他们数量稀少。比如:独子、独女、是唯一的男孩或者是爱哭的孩子等等…。过度溺爱和纵容会导致孩子产生一种权利感与自制力缺乏。他们可能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他们难以接受批评或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当父母意识不到自己这些做法有问题时,也就意识不到这些做法对孩子产生多大的影响。原生家庭打压着每个家庭成员的个性、情感或需求。孩子会感觉自己是一个家庭的附属品,没有被平等对待,更没有自主性。所以会导致孩子在性格上有以下几种典型特征:
l 依赖型人格。自己很难做决定,将需求依附于别人。接受,甚至要求别人安排自己的生活。
l 回避型人格。错了就要挨打,所以害怕出错。长大后社交恐惧,对负面评价极其敏感,害怕被拒绝,自卑脆弱。
l 讨好型人格。过分地约束会让孩子做任何事都要考虑别人的想法,导致没有底线或原则会不断自我贬低,遇事就躲闪、退避。
l 强迫型人格。如果在童年缺乏父母关怀和照顾,就不具备分担或理解他人的能力,也不具备应变能力,做事刻板且固执。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外部行为倾向,都是由内在性格特征决定的,所以有性格缺陷的人就像雕塑一样,任由别人随意雕刻。坚信别人的评价就是事实,害怕别人的负面评价,缺乏自我探索的过程,合理化的自我欺骗。
例如,把父母的责打,解释为“为自己好”。
例如,在家庭中,欺压亲人,讨好外人。亲人的话置之不理,外人的话句句入心。
例如,认为父母管得太多,很可能会找一个控制欲强的伴侣,以此来证明自己的独立性。
例如,结婚后总是对伴侣提各种无理要求,导致离婚概率大大增加。这都是通过别人来满足童年时未满足的需求来治愈心理创伤。
好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好的童年需要一生来治愈。
如何才能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呢?
一、 避免原谅和反抗陷阱
原生家庭提到“原谅”,只有在应该负责的人主动认错并希望得到真正谅解才有意义。但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所以,“对着干”就是普遍现象。表面上看是摆脱了影响,但其实这种负面影响,把孩子与原生家庭绑得更紧,因为孩子在“对着干”的过程中,就真正变成了父母的翻版。思维误区在于,不是用什么态度对待父母,而是用什么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
二、 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
1, 放过自己,接受那些做不到,无法改变的事实。不需要为家庭的过错负责,不需要为父母的过错负责。
2, 可以用合理的方式发泄,不必觉得羞耻或错误。允许自己愤怒,然后通过摔枕头、或者大量运动释放愤怒。
3, 抽离自己,成为一个旁观者和自己的童年对话。因为现在你的心智更成熟,你可以去开导以前那个小孩。
4, 只需为自己负责,作为一个独立的成年人,自己的影响越来越大,家庭的影响越来越小。
三、 培养成人自我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在《人间游戏》中提到:人们在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模式,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儿童自我模式:这种模式是人们在童年时期形成的,特点是情绪化、自我中心、具有冲动性和直觉性。当处于这种模式下时,会表现出害羞、恐惧、无助、不安、需求性强、依赖性强等行为特征。在儿童自我模式下,可能会更容易被情绪所支配,而缺乏理性思考与自我控制。
父母自我模式:这种模式是基于个人对家庭中的父母角色,具有保守、权威、批评与评价性。在父母自我模式下,会表现出管教、评价、指导和规范等行为特征。这种模式下的人更多地考虑如何符合社会的期望和规范,而不是追求个人的欲望或满足。。
成人自我模式:这种模式基于理性思考和现实情况而形成,其特点是客观、理智、成熟、平衡和稳定。在成人自我模式下,人们能够冷静地分析和解决问题,采取理性的行为方式。成人自我模式下的人能够掌握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而不被它们所支配。这种模式下的人具有较高的社会适应性和自我控制力,能够理智地处理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对待原生家庭时,往往会陷入儿童自我模式或父母自我模式中。许多人试图摆脱或战胜家庭的影响,却最终发现自己成为了他们。
若用成人自我状态来看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主与自信,可以做一个真实的人,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不需要获得他人的认可。
我们可以试着用更好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方法总比困难多,不必模仿或对抗。好不容易来一趟人世间,总不能让这些事情困住吧!找到感兴趣的事情,好好为自己而活。
我是乡野村夫,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记得关注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