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从黄有璨的文章里知道了张佳玮,起源于黄有璨表达的一个观点:内容的价值正在回归。他说在这个时代里,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因为尊重内容,因为可以持续做出来一些用户喜欢,认可的内容而可以凭一己之力脱颖而出。这个时候他提到了张佳玮,逻辑思维。
他不止在一个地方提到过张佳玮。从那之后我也买来张佳玮的书看,今天想要借其中对我有影响的一个观点,张佳玮不管是在在公众号还是在他的书里都提到过自己的成长经历,很小的时候母亲带着他去上班,就把他放在单位的图书馆里,没有正式上学母亲就教他认识了很多次,酷爱读书。从小到大,爸爸允许他买任何书,他的父母性格不同,他一路学习成长,学业非常顺利,让很多人羡慕,他自己总结说,是父母在生活中教会他,让他从小就懂的:要做一个快乐平凡的普通人,这是最重要的。
这对我自己也有很大启发。
最开始知道人的学习能力是可以不断开挂的,之前读书很随性,几乎不读非虚构类书。在读完《黑天鹅》之后,我深受启发一个观点:赢家通吃和阅读量有关。然后一路热忱,自律,各种付费学习,读非虚构类的书。
直到前段时间尹航有一篇文章说《爱普通》,发现观点和连岳文章里面经常给读者正的三观很像。我想到了用力过猛,因为知道自己差太多,所以只想拼命补课,于是免不了用力过猛。每每听到一起学英语的Erica说,如果她是我,她做不到我这样,我没有解释,但我明白我自己。学习英语这件事,对我很重要,如果我自己不坚持,就再没有什么理由让我可以重新学下去了。
所以,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平衡自己。尹航说,听了励志演讲,看了励志书籍,学习付出了一段时间,就想要证明自己,想要证明自己有进步,不普通,甚至也开始让自己的家人跟着就真的不普通起来。这是不对的。
我理解他在说什么,比如连岳也经常提到作为父母,我们自己做不到第一,却认为孩子就应该得第一。我们会把自己做不到的强加在孩子什么,凭什么呢?
如果我们是觉得孩子就应该考第一的那个父母,当面对孩子很普通这样的事实时,不舒服,愤怒。其实是我们接受不了自己本来就很普通这个事实。
所以才有各种情绪的痛苦。
就像对一个老朋友谈谈自己,今天想要表达什么呢?
首先是很受启发张佳玮的那一句话:他的父母从小就用耳濡目染的方式告诉他,做个快乐的普通人,很重要。
我从这学到了先是接受自己,生活,家人,朋友,让我们与这个世界强练习,这也是幸福的秘密。
还学到了关于和孩子一起成长,刚读一年级的女儿有时候没有考一百分,回来好像有点不开心,我会说,你每一次都尽力做到最好,知道错哪里,下次争取更好一点。因为以后会有很多次考试,我有时候和她一起做作业,也会因为她慢想要着急,后来也问自己,孩子和我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往往这里我会想到关军的那本《无后为大》,它提醒我,我的孩子不属于我,我应该努力谦卑的去做弓,让孩子看的更远。
其次,也让我反思自己的学习。不要着急,也更不要急于去证明自己。比如,当我知道了要爱普通,也知道了要改变自己,我该怎么去平衡呢?知道哪些对我是最重要的,不一概而论。学习英语我要有耐心,也重要。读书更不能着急,只要读就好过不读,不然怎么谈及增益心智和心灵成长呢?
还从黄有璨的观点里,悟出来要认真写打动自己也打动别人的内容。他说:
做内容和写字,本质上是一种通过持续的思考和表达来连接这个世界的行为。当你可以把一件别人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传递给对方从而引起对方的触动,或是当同一件事,你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思考,并通过你的思考和观点让别人获得了启发,这样的时刻会让你收获巨大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同。
我理解为,当我认真这样做,这些自我认同也是一种正向激励。
还想分享什么呢?
最近读斯科特的《少有人走的路》三:《与心灵对话》,他在书的一开始强调,要勇敢地面对痛苦。我本能的抵触“痛苦”这样的字,但他对痛苦的解释,开始让我慢慢接受,他说,并不是要我们去做受虐狂,他说的是要面对积极的痛苦,即那些和它一起可以让我们心智更成熟的痛苦。他还解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气,多数人认为勇气就是不害怕,但他说,不害怕不是勇气,它是某种脑损伤;勇气是尽管你感觉害怕,但仍能迎难而上;尽管你感觉痛苦,但仍能直接面对。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会发现战胜恐惧不仅使你变得强大,而且还让你向心智成熟迈进了一大步。
比如,当我们看到孩子并没有的第一,当我们并没有如自己预期的那样取得成绩,你可能会感觉到害怕,愤怒,挫败感会让你恐惧,人性的本能是逃避这些,这时候就需要真正的勇气。
现在看斯科特的系列书,不再抵触了,他说真正的勇气来自于心深处的爱,也是由爱指引我们才能一路不惧怕面对,承受痛苦,从而让心灵成长。
最喜欢他说的一句:生活是什么?生活是在你已经规划好的事物之外所发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