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盼到了中学文科第三讲――凉水井中学的何本香老师带来的《小老师炼成记》。
图片发自简书App
开课之初,何老师先是对比了“不同课堂”和教师的“不同角色”――传统课堂,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不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自然也不太好,“我们”的课堂,学生想自主学习,课上是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气氛活跃,效率高;而老师的角色应该从事事包办的“保姆”转变为做技术指导的“教练”,随时叫停,及时更正,这就是课堂上的及时反馈。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校(清水河县第二中学)的“目标导学,当堂训练”与何老师提到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的课堂上,将一节课内容分为具体的几个目标,进行学习,每完成一个目标,就进行检测,及时反馈。效果也比较好。
接下来何老师给我们概述了她的常规课堂:小老师示范、分配任务、同学体验。说起自己培养的小老师,何老师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每一个小老师都是那么自信,具备了多方面的能力,这是传统课堂无法实现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小老师的培养,我将它概括为“三部曲”――选、培、放。选――通过学生自荐和老师充当学困生两种方式,观察并选出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强又学有余力的学生任小老师;培――陪,陪伴小老师从姿态、语言、手势、应变能力等几方面进行训练;放――信任,但不是撒手不管,老师在必要的适当的时候,“扶一扶、引一引、拉一拉”。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何老师耐心细致地解答了学员们的问题,例如:如何分组,怎样进行指导,如何关注学困生等。
在整节课中,我注意到何老师多次提到: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由小老师讲解,不要为了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真是良心提醒,因为我们的课堂学生是主体,无论你用哪种方式,目的都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培养习惯,不能为了追求形式而违背了课堂的根本。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何老师的结束语也是耐人寻味:做教育肯定是辛苦的,只是辛苦方式不一样,结果不一样。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