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一直很喜欢《红楼梦》中的这句话。进入社会,若能够了解规则,看透表象,洞悉日常的种种伪饰与虚假,能自由的穿行在城墙间,需要智慧。
倘若这种智慧达到了一定程度了会怎么样?是不是就会像杨天真那样通透,活成人间清醒?
作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杨天真不但是壹心娱乐创始人、CEO,管理着几十位艺人,也是中国传媒大学导演表演系导演专业学士,她还是PLUSMALL大码女装品牌主理人,也是短视频创作者,她写的第一本书《把自己当回事儿》很畅销。
《通透》是她的第二本书。
正如吴梦知所说,我们阅读一本书的实质,其实阅读的是一个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视野。
在这本书中,杨天真通过30个工作生活中的小故事,用简单的语言,剖析人们某些行为背后的情绪和动机,从而挖掘出人性中共有的东西。
因此,这本书可以成为我们理解人性的一个工具,帮助我们梳理自我认知与世界连接的困境,从而打破表象看到事情的本质。
1、被画饼左右的你,其实是在逃避自己处于弱势地位的事实
小欣离职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很惊讶。
在我离开上家公司前,她是领导的左右手,工作能力很强,很得领导器重。
只是,有一段时间,她时常迟到早退,做事也常常心不在焉。领导找她谈话后没几天,她就办理了离职手续。
事后得知,因为情感纠葛,她心思无法专注到工作上。
而影响她情绪的源头却在她男朋友身上,对方是有家室的。
起初,她曾一度斩断了这份情缘。却又经不住对方纠缠,轻信他正在办理离婚当中。她也贪恋对方给予的那份温暖,割舍不下这份感情,就一直等待着。
这一等就是三年。
期间分分合合很多次,甚至她已经新谈了男朋友,却仍相信对方画的饼:再等我两年。
就这样,她又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对方身边。
研究欺诈方面的心理学家专家玛丽亚·康妮科娃说,人类天生就倾向于轻易相信别人,这就是那些行骗高手可以把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原因。
更何况被画饼的人往往在关系中是处于弱势的一方。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被选择或者被放弃的那个人,所以,不断通过将对方的行为合理化来让自己好受,主动接受被美化的结果。
就像小欣,因为贪恋对方给予的温柔、体贴,抱着对未来美好的预期,陷入对现实的认知盲区却不自知,被对方画的饼、给的承诺所困。
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脱困呢?
首先,要有直面“画饼陷阱”的意识,承认自己不是被选择梯队里的首选项,看清自己所处的真实位置,不要以为自己不可或缺,也别相信别人的苦衷。
其次,那些能成功吸引人的空谈或大饼,都精准击中了你最想要的东西,面对这个诱饵,很容易失去应有的冷静和清醒。
所以,当你特别渴望的东西忽然出现时,你应该要格外警惕。
第三,为了区分美梦与现实,不被对方所描述的梦境所洗脑,一定要在心里给自己设置一个警醒的出口,一旦触碰到它,可以给一个提醒。
2、困扰我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它的看法
认知决定感受,同一件事情,不同的看法和解释,心情会大不同。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安德·查基要求1000名50到80岁的人在24小时内分4次描述自己生活中的心态变化情况,其中包括快乐、兴奋、满意、烦恼、焦虑或担忧。
之后,安德·查基对参试者展开了5年的跟踪调查。
结果发现,自称最不快乐的2/3测试者死亡率超过8%,事业的成功率低于10%,家庭和谐率只有23%。
而自诉最快乐的近2/3参试者同期死亡率仅为3%,事业成功率高达80%,家庭和谐率在90%以上。
据此,安德·查基在《心理科学与进展》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结论:
你的心态就是你的主人。
人与人之间的所有一切,本无太大的区别,而人生最后的千差万别大多源于心态。
在工作或学习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有些困难你克服了,但有些困难却往往让你焦头烂额,时间一长,容易影响你的情绪,让你失去前进勇气。
此时,你若安慰自己说:我已经做的挺好的了,换了别人可能还做不到这个地步。这样一想,是不是感觉心情没那么差了?
这种面对你再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的事情,能积极调整心态、重整旗鼓,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的能力,就是钝感力。
拥有很强的“钝感力”的人。他们很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另一面,他们对别人的反馈不那么敏感,不在意追求自己目标的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打击,哪怕头破血流也要死磕到底。
在我们前行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做一个“迟钝的人”,多一些无所谓的心态。
知识没学懂就没学懂,无所谓,我接着继续学。
事情搞砸了没关系,再重新来过。
具体的,可以推己及人,用“别人也这样”来开解自己。
什么意思呢?就是当你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产生挫败感时,你就告诉自己“我又不是什么神人,别人也这样”,如此,你的心态就会瞬间变好,放过自己,原谅自己。
3、选择困难症的背后,原来是它在困扰着你
话说齐国有一女子,因容貌甚美,被两个青年同时求娶。
只是,东边的那家男子虽然富有,但长相让人不敢恭维;西边那家的男子虽然长的英俊,家里却很贫穷。
众人怕女子害羞,便提议让她伸出胳膊示意:选东边的,伸左手;选西边的,就伸右手。
纠结许久,女子慢悠悠地伸出两只胳膊,笑言:“以后,我想在东边吃饭,西边住宿。”
这看似是个笑话,实际上,有这种食东宿西想法人并不少见。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大大小小的抉择时刻。小到中午吃什么,要买哪件衣服,大到毕业后是留在当地工作,还是去北上广深闯荡。
我们希望自己做出的选择能尽善尽美,总是在各种取舍间纠结,或者干脆以自己患有“选择困难症”为由放弃选择。
事实上,“选择困难症”并不是什么病症,背后真正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害怕承担选择的后果。
人一旦想到自己未来可能会后悔,在做决定时就想花费更多的时间收集信息,以便降低风险。所以,为了逃避选择后所面临的新问题,用拖延、纠结掩盖自己内心的答案。
其次,有选择困难的人可能是“利益最大化”的拥趸者,他更在意事情的结果是否会让自己后悔,从而加重了决策时的负担。
最主要的一点,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自己的价值体系不清晰。容易纠结的人,往往对自身及外界情况了解的不透彻,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思维方式过于单一,导致在思考问题时出现盲区,也无法区分轻重缓急,很难客观分辩出哪一个选择对自己更有价值。
所以,想要让选择变得更容易,就要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解决实际问题只是“治标”,价值体系才是“治本”。
要弄清楚,对你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不能妥协的,设置好高点和底线。
再梳理出相关的关键词,根据自己的选择逐一分级、排序。简单的小事按自己习惯模式选择,重要的选择就要分清它的本质,哪一样对你更重要。
最后建立自己的决策框架。按照精简法、分类法、或让每个选项具体化以及由简入繁等方法,来帮助自己。
这样一来,做决定也就没有那么纠结了。
写在最后:
一位哲人说过:“你的心态就是你的主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遭遇,却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态;我们不能改变别人,却可以改变自己。
调整心态,活到通透,才会把自己看得真切。
只有知道自己是谁,知道我们需要什么,知道从哪里获得所需,知道如何利用所掌握的最佳手段达到目的,我们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