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的人生到目前为止,全部的工作与生活都与书密切相关。这倒不是说我多么爱读书,懂得什么深刻的道理,只不过,当你的生活与某一种形式,或某一种事物无法分割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一定要爱上他,不然,你的生活与工作,只会给你的人生带来麻烦。
就像那个问题:是干一行爱一行,还是应该爱一行干一行。老一辈的人,都是在干一行爱一行的宣传导向中完成自己对事业的理解与追求。在特殊年代里,人的选择很少,能够自己听从自己内心的选择更少。每个人都要求是一颗螺丝钉,一旦被拧紧在一个位置,就等于拧死在那个位置。
然后时代变了,人的很多固定的观念都被冲刷掉了,可是什么是正确的,大家又都惶然不知。但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就算在河中飘摇不定,根也是深深扎入泥土中。
我们飘摇于世,总得明白,什么是我们的根。
而读书,会让人在飘摇之时,帮助我们寻找到自己的根,抑或是,帮助我们把根扎得更深一些。
时光斗转星移,时代风云莫测。都说我们走得太快了,要停一停,等等灵魂。有的人说,等到了前面再等吧,于是他越走越远,灵魂的影子逐渐模糊,直到消失不见;有的人停了下来,只是,等待似乎对他们而言满是焦虑与烦躁。他们引颈长盼,坐立不安,嘴里嘟囔着,灵魂的步伐太慢了。
如果这样的场景被我遇到,我会掏出一本书说,来,别急,看会书,心静了,灵魂就赶上了。这样美好的想象,曾多次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只是现实里,这样的场景很少出现在我的眼前。
不过,我想我可以顺便做点什么,我不是谁的摆渡人,也做不了人生导师。但是,或许我可以做个不错的图书导引员。无论是有关灵魂,还是皮囊的事,总会有一本书,帮助你解开困扰的难题。
二
用书与人做个对比。中国一年出版新书30万册,平均下来,每天大概有821.9本新书等待有人去读。可是一生能读800本书的人,恐怕也只是极一小部分而已。也就是说,一个人一生读过的书,可能还不如一天里出版的新书多。
还有一个有点可悲的数据。以前培训的时候,有位老师问我们,你们相信有些书一本也卖不掉吗?我们纷纷摇头。他给了我们一份数据,每年,有1200种新书,销量是千册以下,每年有80种左右的书,是一本也卖不掉的,它们的命运是从印刷厂出来,在仓库里呆上一年多的时间,然后再拉到纸厂化浆处理。他们来世上一遭,无人过目。
人在书的面前,显得渺小;书在世界的位置,有时候又很悲凉。
既然我们时间有限,书又那么多。发现一本好书变成了一个难度很高的事情。而当下,已经是一个信息过度,知识膨胀的时代。学习要学会做减法,学会T字型阅读,在广博的基础上,扎根某一领域。所以,读书更重要的事情是筛选,判断,连接。筛选出好书,判断此书与自我知识结构的相关性,最后,将书和自己更好地连接在一起。
明白了这三件事,你也许会对读书有新的认识。
三
罗振宇说,未来一定是知识社会,时代的变化翻天覆地,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始终愿意为知识付费。所以,他笼络了一大批知识红人。把他们攒到一起,他作为一个守门人,赚些门票,就已经是风口上飞起的胖子了。
我做不了那么牛逼的胖子,也成不了知识红人。但是我很清楚,那些知识红人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追随了某个人,而是他们读过普通人没读过的书,掌握了一般人没掌握的知识。
每当遇到一本好书,我都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希望更多的人能发现这本书,把它推荐给更多的人。可如果我只是说这是一本好书,真好啊,你看吧,真的很好看。这样干巴巴的推荐,指不定会赶跑多少人,或是收到一些应付与疑惑的反馈,这样的推荐与筛选,毫无价值。
一个朋友说,现在看的书,如果不是讲故事的方式,根本读不下去。也难怪,看看各个领域的好书,无非都是故事讲得好。可是读书不是看热闹,最终目的还是收获知识,提升自己,故事读完了,总得听点道理进去,总得有点领悟。不然,故事那么多,为什么这个故事而不是那个故事吸引了你,你当然要搞清楚,不要稀时糊涂地读完就过去了。
把故事讲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把一个好故事推荐给更多的人,更不容易。在这个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知识越来越丰富,到处充斥着二律背反现象的社会里,把好书推荐给更多的人,难上加难。
好在人生总是漫长,风景亦有惊喜。我们走在世上,不仅要欣赏路上的风景,也不能错过心灵旅程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