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了想了很久的敦刻尔克。我是最近才开始有看电影的耐性和心情的,电影是一种表演和呈现的艺术,好的电影就是一种美,我想,上大学,也该培养自己的审美力了,或者仅仅是出于感受美的意愿,我选择了看电影。影片以类似于新闻报道的文字开头,黑底白字,冷静地陈述着事实,交代主题,同时造成了一种紧张和压抑的氛围。随后男主人公躲过从暗处发出的子弹到了防线的另一边——敦刻尔克海岸。绵长的海岸线将苦蓝色的海水与淡土色的沙滩隔开,两者之间还有海浪造成的泡沫,士兵们戴着墨绿色的头盔一个接一个排成长列做好登船撤离的准备,这时候看不到绝望,只有景和人的漠然。本以为故事以男主人公的视角展开,然而画面切换到了英国的一个码头,老船长正让他的儿子和一个助手从船上卸东西,看到中国式的瓷器,青得很漂亮,船的名字叫moonstone(月光石),真美啊,它将在老船长的操作下穿过英吉利海峡,帮助国家撤退士兵。随后镜头又切换至英国的三名飞行员,他们协同作战,与敌机周旋,为舰队保驾护航。最后一个视角是指挥敦刻尔克大撤退的高级将领,他面孔坚毅,神态坚定,动作和语言沉稳有力,不容置疑。士兵,老船长,飞行员,将领,他们代表着救援者与等待救援者。他们各自都按自己命运的轨迹经历着有关敦刻尔克的故事,但到最后他们人生历史的时间轴交汇在了一起,造成了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一历史奇迹。影片中人物台词并不多,这让影片沉重,而更有纪实感。影片没有跌宕的情节,大部上就是讲述救援和等待救援,然而导演却用细节的刻画极大丰富了影片的内容和情感,当然这一切都是克制的,但却又格外有味道和动人。比如一个士兵上船后没有立马去享用热烘烘的烤面包,而是寻找最近的紧急逃生出口,这反映的是对死亡再次轻易到来的恐惧中的高度的伴着战栗的谨慎;老船长说“跟我一样年纪的人发动了战争,却让像你这么大的年轻人去战场送死”回答了飞行员提出的“你为什么要返回敦刻尔克去送死”的问题;飞行员使用他的备用燃油在油表被损不知道油量剩余多少的情况下选择继续投入战斗而不是返航,我感受了殊死一搏的气概,将领说“我要留下来继续为法国人战斗”从中我看到了一个军人的使命和热情。影片里既有飞行员的英勇战斗,将领的冷静指挥,老船长的执着救援,也有士兵们对死亡深深的恐惧和在生命受到威胁下的懦弱,担心被民众唾弃的羞愧。诺兰导演不讳展现这个,敦刻尔克大撤退当然不是什么绝地反击的高昂,它甚至带点悲剧色彩——英法士兵苦守夹在防线和大海之间的阵地,弹尽粮绝,无能为力,只能等待,国家派出的舰船在靠近海岸时便遭空中力量和鱼雷的袭击,似乎再怎么努力都无法靠近海岸,祖国,这么近又那么远;民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驾驶自家船只穿越海峡,凭一己之力对抗大海和敌人。影片结尾的丘吉尔的那一段著名的话也许是《敦刻尔克》最好的注解——““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战争,不是靠撤退打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