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的时间
世界对我们最公平、每个人都有的东西是什么?是时间,你对待时间的态度,运用时间的方法,都将影响到你以后的未来。
为什么同样是准备一个考试,他能考90分,而我们只能勉强考60分?
为什么同样是学习一门课,45分钟之后,他能脱口而出,而我们还停留在一片混乱当中?
为什么同一家公司,同样毕业两年他就能做到主管,而我们还停留在刚进入公司的样子?
这些为什么大家多多少少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为什么别人能够那么高效,那么牛,能够把24小时的时间发挥出48小时的价值。
主要原因在于时间效应的积累。
先来看一个效应,叫做复利效应。
复利的魔力
什么叫复利?复利是指在复利计息条件下资产规模随期数成指数增长。
而复利效应则是形成指数增长的这样一个效应。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疑问,这不是投资上的东西吗,与我有什么关系?
如果光看表面,这确实是投资上的概念,但这个概念所反映出来的本质恰恰正是表明了为什么有人能那么高效,能够把24小时发挥出48小时的价值。
我们可以把资产规模看做是自身的积累水平,我们每次取得一定的积累,相对应的也会得到一定的成长,而为下次增长努力时,之前得到的成长带来的积累也会叠加在自己的积累当中。
这样一来,我们的积累速度与成长速度放在坐标轴中,不会是一个线性增长,也就是积累两步成长就增长两步,而会呈现一个指数增长,刚开始可能积累前进两步成长才前进0.5步,但到后面将会变成积累1步成长3步这样一个指数增长的趋势,越增长越快。
这也是复利的魔力所在,看到这里,你或许略微明白了为什么别人能把24小时发挥出48小时的价值了,因为他们懂得利用好每一秒钟不断的去给自己积累,让自己乘坐上指数增长的曲线,刚开始可能24小时只能发挥出24小时的价值,但到后期24小时将可以发挥出48小时甚至64小时的价值!
就像10元钱一样,现在10元钱可能掉在地上都不会有人去捡,但如果这10元钱把它存起来不断的利滚利,几十年之后这10元钱与几十年前10元钱自己相比,将会是一个庞然大物。
当然,我说这个,并不是让你整天盯着地上有没有10元钱去捡,然后存起来,而是这恰恰反应出本金,也就是积累的重要性,你争分夺秒积累的越多,在复利效应的影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将会变得越来越高效,越来越牛,这也正是时间效应积累的强大所在。
当然争分夺秒的积累是个技术活,如果胡乱的去争分夺秒,可能会让自己变得更加焦虑,达不到积累的目的,也没法把时间效应翻倍发挥出来。
接下来,阿胖就来告诉你,我们怎样做,才能正确的争分夺秒去积累,从而坐上复利效应的增长曲线,实现24小时发挥出48小时的价值。
为什么积累不起来?
争分夺秒的积累,也就是把时间带来的效益尽可能最大化的表现。
我们反着来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时间带来的效益不大,甚至很小?是不是我们常常会浪费时间?
这下思路就很清晰了,我们之所以没法把时间带来的效益尽可能的最大化,是因为我们常常会浪费时间,而如果,我们想要把时间带来的效益尽可能的最大化,只需要不浪费时间就好了。
所以,我们只用把浪费时间的问题找出来,然后解决掉它,那自然就能做到尽可能最大化的用好时间,加速积累。
1.理智与情感的冲突
我们脑中其实存在两种相对冲突的力量,一种我把叫理智力量,一种叫情感力量。
这么说可能有些抽象。
举个例子,大家都去vr体验馆玩过vr游戏吧,我的感受就是“太逼真了”。
特别是玩过山车时,我记得很清楚,vr中的过山车是在几十到几百米的高度,还经常做出比真正过山车更加危险,真正过山车做不到的动作,加上我坐的椅子也在不停的摇晃,在整个过山车的过程中,我多次以为自己马上就要摔下去了,很吓人。
但实际上呢?无论椅子怎么抖动,过山车怎么吓人,我都不会摔死。
恰恰是因为在这样的情景下,情感的力量大于了理智的力量,虽然我的理智极力在告诉自己这个东西没危险,但根据原始性的情感大脑想到了原始社会从这么高的地方掉下去必死无疑的后果,所以,我们不自觉的做出了许多在理智状态下不会做的事,比如喊叫与抓紧拳头等。
而我们浪费时间的原理也是一样,当我们面对学习或工作时,就是不想开始做,哪怕脑子中已经有方案了,也仍然想拖一会儿再开始,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时间就在看似无关紧要的“等一下”中悄悄流失了。
这其实也是我们的情感战胜了理智,我们的理智告诉我们这个事情需要马上去做,从而积累自己,不过这个积累或许要半个月才能感受得到。
而我们的情感则是十分肤浅,它知道做这件事一天之内根本看不到什么好处,还不如玩会儿手机、游戏啥的,一下就能感受到快感。
就这样,你就把时间浪费掉了。
2.场景的切换
大多数人喜欢频繁的让大脑在不同场景切换。
工作还不到10分钟,就拿出手机刷刷朋友圈。
刚开始进入学习状态,突然想到自己的某个游戏还没有登录领礼包,接着拿起手机就去捣鼓了几分钟。
频繁切换之后,我们还觉得对自己应该没什么影响吧。
那你就错了,有影响,而且影响还不小。
我们的大脑发生场景切换是极度消耗精力的。
想想你在阅读的时候,如果一个节点还没读完,你突然去做别的事情做了5-10分钟,等你再次准备阅读时,你会发现,脑袋中对这本书的内容连贯性出现了断点,于是你可能又去花了5-10分钟把前后内容衔接起来,找到阅读状态。
这么一看,你的一个小小的切换就会浪费你10-20分钟的时间,并且精力还受到了损耗,会对后续事情的处理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如何争分夺秒的积累
如果能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加上适当的方法,我们就能做到争分夺秒的积累。
1.有趣化工作
情感战胜理智的本质其实就是没法得到即时的快感,导致情感的力量远远大于理智的力量,从而导致完成不了事情,浪费时间。
那我们解决问题就从让自己得到即时快感,并且不影响工作的角度出发。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面前的任务变得有趣化。
游戏为什么能够这么吸引人,让你忍不住去玩,恰恰是因为游戏根据你的等级给你高频率、适当难度的任务,每当你完成,就能不断的收获快感,让你一直想玩。
而我们同样可以把自己的任务像游戏在不改变本来目的的情况下重新设置一遍。
比如,接下来我要进行长达5个月持续的考证准备,想想看,如果不有趣化,想到要准备5个月,是不是连开始的勇气都没有了,整天只会坐在书桌前浪费时间。
如果我们把它有趣化呢?
找到一张a4纸,每一行写下什么时间段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接着在目标后面写上完成的奖励,并带上百分比的进度。
尽可能把时间段拆得细小,这样可以更多更快速的感觉到满足与愉悦。
注意,由于边际递减效应的存在,你可能会在中间或后面的某个阶段,发现自己所设计的有趣任务已经没法让自己感觉到愉悦了,立刻、马上调整。
可以把时间间隔拉得更大,可以把奖励变得更诱人,也可以换一种学习方式,总而言之做些与之前不同的改变,这其实就和玩游戏玩腻一样,一个游戏你刚开始可能会感兴趣,但玩得太多,到最后,你发现你也没什么兴趣了,但如果这个游戏进行合适的更新,你的兴趣或许又回来了。
2.减少切换,培养专注习惯
如果我们喜欢切换场景而导致浪费时间,那我们尽可能的以合理的频率切换场景就可以了。
这里其实还存在一个问题,如果你不切换场景了,但是你有些不习惯了,虽然没切换场景,但却长时间在发呆,不知所措,这样同样也是浪费时间,所以,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让自己更加专注的方法,在该专注时把时间高效利用起来。
番茄工作法:也就是25+5的基本模式,每专注做25分钟的工作之后再专注休息5分钟,当然这个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因人而异,在工作的25分钟内只能工作,不能做任何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如果做了,就重新来,如果觉得做不到,那可以把工作时间先定为20分钟或15分钟。番茄工作法的目的主要是让我们形成一个25+5专注模式的习惯,让我们习惯专注、高效利用时间。
冥想:如果刚开始做冥想,可以从5分钟开始,冥想的作用也是通过一种科学且舒适的方式,让你刚开始在小块的时间内不断的去变得专注,养成专注的习惯。
打包化:尝试把一天中所有不能给自己带来积累的事情尽可能的打包起来,放在中午或晚上自己相对疲惫的时候去解决,虽然这类事情不会花太多精力,但如果放任他们随意散落在一天之中,事情之间的切换会消耗你大量精力与时间。
总结:如何把24小时发挥出48小时的价值?本质在于把每一秒的时间效益发挥到最大化的情况下,进行不断积累,从而坐上复利增长的曲线。
我们可以通过解决大脑之间的冲突与场景切换这种浪费时间的问题,把每秒时间的效益发挥到最大,让人生实现“利滚利”,并复利增长!
我是阿胖,多平台签约作者|写作教练,专注自我提升,欢迎关注,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