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小岛经济学》,这本书普及了很多经济学常识,非常值得一读。这些常识有以下这些:
经济的定义:努力使有限的资源(每种资源都是有限的)产生最大的效益以尽可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经济增长的原因:提高生产力。工具、资本以及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经济的任务是通过提高效益满足人类的需求而非政治家宣传的解决就业问题;
只有增加供给才能提高消费,供应货币并不能改变真正的需求,只会使人们花更多的钱去购买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
技术创新是单向活动,因此生产效率随着技术创新必然越来越高,效率的提高必然导致价格下降,价格下降必然增加消费等等。
我特意挑选了几条关于经济增长,核心只有一点:经济增长的原因就是提高生产力。
如果经济社会是这样,那么个人价值增长的核心就是提高个人产出。生产力越高,社会的财富越高,同样,个人产出越高,个人创造的财富(包含个人收入)也就越高。
一旦提到提高个人产出,常常就会联想到个人效率。把个人产出直接等同于个人效率。但是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的个人产出公式如下
个人产出=个人(个人完成事情的价值×个人完成事情的数量)+产生协同效应的外部资源
个人效率其实关注了完成事情的数量,就是如何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多的任务/工作/项目,我在深度工作系列的文章中已经探讨很多了,这里就不展开了。
而个人产出的多少,还应该关注完成事情的质量,也就是事情本身的价值。在《高效率15法则》这本书里,开宗明义的表示,提高效率的本质就是做高价值的事情,且只做高价值的事情。
另外在个人产出中容易忽略的就是产生协同效应的外部资源。人力资源是产生协同效应的外部资源的其中之一。在很多提高效率的课程中,常常都是在个人贡献者的情形下,就是工作由个人独立完成的情况。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提供个人的产出不可避免的要借助其他人的力量,形成一个团队。如果在这个方面提高,我建议是关注个人领导力的发展。另外一种人力资源形式是外包,《每周工作4小时》里面提到作者在印度雇佣了一位助理,帮助他处理杂务性质的工作。
金融资源也是一种产生协同效应的外部资源。有很多关于介绍理财,投资的书籍和课程,追求的是个人财务自由,本质上就是传授如何最大化的利用手里的金融资源。
通过几个极端例子可以更清晰的理解个人产出与产生协同效应的外部资源的关系。比如某创始人建立了一家公司,选择了一个非常高效的管理团队,那么即使以后创始人在这家公司的工作时间不多,高效的管理团队依然可以源源不断的对公司贡献,不断提高公司的产出。此时创始人的个人产出就很高。再比如,一个人选择了很好的理财产品或者投资了很好的股票,所谓很好就是理财产品/股票持续、稳定地提供较高的收益率,那么这个人就有了很高的被动收入,也许从而就实现了财务自由。
最后要强调在这个公式中的是“乘号”,前两者是有放大关系的。做的事情再多,如果没有价值,做了也是白做。如果选择了最有价值的事情,但是只是空谈从没有着手开始,那么永远没有个人的产出。而公式的个人与外部之间的加号,意味着永远不要忽视在提高个人效率的同时,要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外部资源可以帮助自己提高个人的外部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