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家孩子3岁八个月,最近两个月非常捣蛋,故意把水弄撒,故意小便到处晃着尿,弄得洗手间多个地方都是尿,故意穿错衣服,故意要在沙发上蹦蹦跳跳。
家长也屡次说明不能这样,他反而觉着这样才好玩。问其原因,要么不说要么说下次不这样。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问题里面,反复出现了一个词叫“故意”。那我们说行为都是有目的的,那这个故意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就要用到“错误目的表”。那另外生气后大人的反应是什么?往往成人的行为会激化孩子的行为。
我们要看错误目地表,请家长看看自己在孩子有这样行为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你的行为是什么?猜猜孩子行为背后有什么样的错误信念?你如果你觉得很烦躁,觉得自己被打扰了,而且做出来的行为是反复的提醒哄劝,那孩子可能的错误目的就是“过分关注”,也许孩子觉得他被关注得不够。他觉得只有大家都围着我转的时候,只有我把大家给搞的团团转的时候,我才有价值,我才有归属感。
那这个时候,还是像刚才第一个问题那样,需要忽略他的不当行为,去关注他已经做的好的地方. 还有就是在孩子意想不到的时候给他一些关注,以及给他一些高质量的陪伴,比如说特殊时光。
孩子会因为自己的行为受到关注而更频繁地去做某件事儿,所以我们必须把我们的关注放在正向的点。比如孩子可能衣服乱穿了,但是他今天的裤子穿的还挺整齐的,你可以说“今天裤子穿的很整齐,帅帅的嘛!“也可以把孩子引导到一个正向的行为“你很喜欢玩水,那妈妈来叫你洗菜吧!我们来给青菜洗个澡。”
如果你的感觉是很生气、恼火、愤怒,那有可能你跟孩子是在进入了一场权利之争,孩子的错误目的是“过度权力”。孩子觉得“只有我说了算,我才能够感觉到我有价值我有归属感。”越不让他这么干,他就越要这样干,他用反抗来宣示自己的权利。
那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权利,多给他一些选择,少命令; 和孩子一起来探讨结果, 想解决办法; 和孩子一块儿来制定一些规则,这样孩子更容易遵守. 比如说跟孩子来聊一聊“想玩水的时候可以去哪里玩呢?”“那尿尿把洗手间弄脏了,要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