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 DAY5

通过前几天的阅读,我们完成了对《人间词话》全卷本的学习。今天我们阅读的补遗卷实际上是不属于《人间词话》正文范围,而是除去初刊本(上卷)、未刊本(下卷)之外的王国维论词条目的搜集整理。它们散见于王国维的书刊眉批中、笔记中、随笔中,搜集难度很大。我们应该感谢各位学者们的努力,没有他们,王氏的很多有价值的理论著述都将被湮没。

希望今天二十五则补遗条目的阅读,能让读者对王国维有更深入的认知。

关键词:

花间词和南唐词 

《花间集》是最早的文士词总集,约成书于后蜀广政三年(940年),收录晚唐、西蜀等十八家词。

“花间”并不是一个词派,它的得名就在于《花间集》。

唐朝末年五代割据的混乱时期,偏安一隅的西蜀有着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城市经济较为发达,君臣雅好文艺,耽情声色,这为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

花间词最初是一种实用文体,是宫廷仕宦筵宴之上侑酒佐欢,娱宾遣兴时演唱的。诞生之初,花间词的宗旨就与言志载道、美刺讽谏毫无关系。一般来说,花间词的作者都雅擅音律,加之这样安逸的环境,对词体的发展(音乐方面)都十分有益,但同时也决定了,花间词只能是写男女恋情、闺怨绮思的题材,以音乐韵调的协调美听为规范,题材十分局限

南唐词

词至南唐发展出了两种格局。

一是承袭花间词的旧题,但已经有了朦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比如冯延巳和李璟的词都是这种。但比如冯延巳和李璟的词都是这种。其二人所作词之题材,虽则仍然未脱出伤春悲秋、内院绮思的范围,但是已经加入了自己主体的自觉意识,注入了关于人生、关于生命和永恒的深刻思考。

二是完全独立开辟题材,不再假借花间旧题,完全自我发端的心绪情态,专以描写现实人生,已经有了后世比兴寄托、言志述情的影子。比如李煜后期的词。

要之,从冯延巳到李煜,完美地终结了花间词,开辟了南唐词的圆满,为宋词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人间词》序中的文学观 

先从南宋说起,然后评价“六百年来词之不振,实自此始”。此后元明清之词,虽然亦有名句出现,但总体上格调不高,流于雕琢。嘉庆之后,模拟成风,浅薄无端。王国维对于词的这个论断,贯穿了他的文学思想,在《人间词话》中有着明显的体现。

叶嘉莹对境界说的阐释

叶嘉莹,古典文学专家。叶先生的论文《<人间词话>之基本理论——境界说》是对王国维《人间词话》理论很好的阐释。

先是列举了各家各派对于“意境”的解读,包括李长之、陈咏、萧遥天等人的四种说法,又分别指出了各家说法之不通之处,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即:作者能将自己所感知的境界,在作品中形象地表达出来,并让读者也身临其境地感知到,这就是有境界的作品。

欲达到此点,作者必须对自己的描写对象有鲜明真切的感受,这一“对象”既可以是内在的感情,也可以是外在的景物。

在这一过程中,强调感受之“真”,这是作出“有境界”作品的第一条件;第二条件便是表达能力,作者必须有能力将自己的感受清晰顺畅形象地表达出来,这样才可以创造出作品。

这一部分中还对王国维用“境界”一词作为他的评词术语的优缺点做了总结。

优点有二:一是合于中国文人选用词语时“有出处”的传统惯例(“境界”一词非王氏首创,而是有相当深厚的文论渊源);二是由于“境界”一词的多出处和多重的习惯用法,使得它本身有了十分丰富的含义,足以概括一切作品的一切内容。

缺点也有二:一则“境界”本身含义太多,王国维用此来评述时极易引起读者不同的理解和猜测,导致理解偏差;二则王国维本身对这一词的使用也常常含糊不清,有时是作为自己理论的标准用法来用,有时又当作习惯用语来用,更加增加了读者理解上的混淆。这一点,读者在读书时应当予以注意。

要点:

花间词和南唐词对宋词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正确理解王国维书中“境界”的含义,才能正确理解王国维的“境界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