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王清宪指出要以开放创新改革的精神,把文博会办得有声有色有效,展现全省上下努力走好新征程、探出新路子、创造新业绩的精神风貌,展示山西努力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大有作为的积极状态。
我们看到王清宪部长给我们提出了创新的要求。我想要更好的达到这个要求,最早应该从教育开始。
01
创新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
一位朋友与5岁孩子的对话:
孩子:“妈妈,你看这朵花好美,这片叶子,好像五指叶”
妈妈:“为什么叫五指叶?”
孩子:“你看,它就像我们人的五根手指。'
妈妈仔细一看,真的很像,感叹儿子想象力好丰富。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呢。
《读者》的一篇文章:
在广告公司工作的爸爸带十来岁的孩子去参加客户公司的宴会,当他绞尽脑汁向对方阐述自己的创意后,还是得到”No"的答复。孩子看到爸爸的窘狀,插言讲述了一个创意故事:“老鼠一家呼朋引伴的搬家,原来听说这里要来一架新型收割机,据说它所到之处颗粒不剩”。客户拍手称赞,立刻下单买了他的创意做新产品收割机的广告宣传。
——大人已经被束缚太多了,他不能像孩子一样无所顾忌地放飞自己的思维。
我们的教育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孩子的束缚!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创新思维能够更好地在生活中呈现。
02
去你的标准答案
我是一个文科老师,经常被所谓的标准答案所困扰。现在的孩子轻而易举就能买到教辅资料,在你讲解之前,他可能已经被标准答案控制了,根本无法展开交流,实现思维的碰撞,对文字进行多元化的解读。考试时稍微开放一点的题目,孩子们就可能束手无策了。
最近观看《死亡诗社》,有一段剧情很让人震撼!因为孩子全部被书上的内容套住了,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老师带领着大家哗哗地撕书。
那位智慧的老师告诉学生们,读文章时要体验自己读出了什么,而不是只想着作者想表达什么。
与片中所记叙的年代相比,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的教学手段早已跨越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历史了,但如果思维不变,我们只能培养出流水线上的合格产品,而不是一个有自己独特思想的人。创新思维从何谈起?
所以,我要对学生说“标准答案,滚一边去吧!”
当然创新的培养是多方面的,让我们从减少束缚开始,不断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才能更好的达到社会的发展的要求。
转变
王清宪强调,要进一步提高文博会的交易性、开放性、现代性,突出“两个转变”原则,由展产品向更加注重展项目展企业展园区转变,由展览博览为主向展览博览与交易招商并重转变。
这两个转变充分说明了王部长的长远眼光,它能够更好的促进我们山西的长足发展。如果仅仅是多卖一些产品,那就实在降低了文博会的作用,它是一个窗口,一定要让客人们通过这个窗户看见我们的家里,打开门来我们家做客,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我想要做到这点必须我们家的风景足够美。
这两个转变带给我这个一线教师的思考就是——把家乡的传统文化写进校本课程,以此为契机让其实现瞬变。
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我惊喜地看到了我们河津精美的琉璃产品也在文博会上展览,颇感自豪!但生活中我见到的次数少之又少,或许有,但我并不认识。最起码市区标志性的建筑里没有它的一席之地。印象中的琉璃厂是个很不起眼的地方。我想我的学生中也没几个人知道它吧,因为家长的眼里只有分数!老师关注的是分数!学生被问到最多的是考了多少分?
我还看到一则《平阳木版年画亮相山西文博会“传统的年味”面临失传》的新闻报道。
这次文博会的主题是“文化三晋,开放山西”,文化的传承不主要靠教育吗?如果我们把这些写进校本教材,让家乡的孩子去了解,去学习,去传承,孩子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呀。不是将文博会的主题最大限度升华了吗?
《瞬变》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个落后的乡镇,青壮劳力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下学生和老人。他们想改变这个现状,想出了一个策略:所有的东西都从本镇买。一年后本镇GDP飞速增长,出去的人陆陆续续都回来了,因为家乡出现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改变先靠自己
孩子们先从课本上了解它,可以有机会参观它,同时政府加大日常宣传力度,比如标志性建筑里都有它的固定展位,家乡人也加大对它的了解力度,这样远方慕名而来的客人会更多,那么它将产生更大的效益,传承自然不存在问题了。
也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改变更多面临失传的东西,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让“瞬变”也发生在我们的家乡。家乡的“梧桐树”足够多,还怕引不来凤凰。这样才能更好得实现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