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演讲是快速了解一个新事物很好的途径。
演讲这件事对于演讲者与聆听者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好的演讲者交付给听众他想表达的内容,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内容要有趣,语言要通俗但不烂俗,表达要流畅,让人容易入耳。
而听众获得了更广的视野(自己之前不知道的人,事,道理),一种精神满足,一种可能的突然的顿悟,被演讲人的魅力折服。
☞演讲去哪里看?
TED,造就,一席,一刻talks,星空演讲
2、和自己和解。
自己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怎么定义自己?
这大概是个心理学问题,我对此很感兴趣,略发拙见。
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和自己相处,要自己判断,自己选择,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脑子里有两个自己,一个是积极的天使,一个是消极的魔鬼。
有时心情不好,来了亲戚,你懂的,什么都不想做,什么也不感兴趣。这大概是被魔鬼支配了吧。我去年秋天有过一周处于低潮期,受环境影响,宁愿在床上装死不动弹,就一直静静地躺着,任由时间滴答滴答在流逝,也不愿下床做点什么事,想办法去改变现状。现在回想真的是暗黑历史,那段时间完全被消极控制。那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尽快走出负面情绪的泥潭呢?
元认知能力和换位思考都是与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解的良药。
就是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件事发生之后,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呢?假设自己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审视自己,就像自己去寻求朋友帮助,倾诉自己的问题,朋友对你开导那样。而现在是那个朋友不在身边,自己假想自己是就是那个朋友在开导自己。将自己的感受用语言描述出来,审视自己大脑有过的想法,思考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想,那样想,寻找问题的根源。
看完张潇雨的演讲,我发现一点,牛人都是相似的,他们读过的书,想过的问题,经历的事。尤其是在心理上的问题,可能因为思考比较深入吧。
我发现很多厉害的人都是懂心理学的人,懂得会与自己和解,不会被自己的负面情绪和消极思维所带偏,陷入沉沦的谷底,积极地调整自己去工作和生活。
3、我曾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广读书,读好书?这对人有什么改变?
我觉得底层逻辑是因为人的心智不会遗传,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靠学习得来。
举个例子,如果在一门考试前,对一门新课压根儿不看,看到考题的我会一脸懵逼,脑子一片空白。
比如即使你捡到了别人的银行卡,把卡插到ATM机里,在面对输密码的页面时也是一脸懵逼,脑子一片空白。
读书的意义亦如此,很多事我们是没有什么好的想法的,而好书是前人思想的结晶,拿来就用,不知要省多少时间与精力。
试想一下,别人想了一辈子的事情,终于想明白了,写了本书,里面的核心内容被自己不到一个小时就读完了,多赚。那个人花费了一辈子的时间反复地想,反复地修正,用生命在思考,再实践,再思考,就想到了一点点,然而被你轻而易举地get到了,这就是捷径,前人的摸索,我们不必再走,拿来主义,拿来就用。
还有一点是人与人思维深度的巨大差异。
前人写的东西,后人也未必看得懂,甚至前人的高度后人也无法企及。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值得一提的是,更多情况下,你遇到的问题,前人都已经思考过了。你没想过的,前人也想到了。你的困惑,前人已经给出了真知灼见与方法论。这也是读书开拓视野的意义。
对人的作用,我觉得是思维方式,思考方式对人生的优化升级作用。
想法变了,行为跟着变,选择也会变,形成的习惯跟着变,性格也会变,命运跟着变,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巨大的多米诺骨牌般的连锁反应。大概就是学习改变命运的一个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