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时习之”,这句重点在时间的“时”和练习的“习”。
“有朋自远方来”,珍惜志同道合的知己。
“人不知而不愠”,面对别人对你误解,以平常之心待之。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悌”是孔子儒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南怀瑾先生说:孝是回过来还报的爱;悌是兄弟姐妹间的友爱。
余秋雨老师说:如果把君子的品行减缩成一个字,那这个字就应该是“德”。
这里的“本”就是“孝悌”这一伦理道德准则。是个人在道德方面本质上的确立。
这里的“道”是以“本”为基础的行事形式,就是一种呈现在社会上的某种人格形象。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花言巧语又伪善的人,是很少有仁德之心的。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反思是一种极其可贵的品质。就像镜子一样,可以照见心灵上的美丑,行为上的优劣。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不管是治理一个大的国家,还是一个小的家庭,这一小节都是适用且实用的。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在这里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学习的侧重,他认为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尤其是年轻人更要明白这个道理。
一个人向外所呈现的形象,它都是由平常的道德行为刻画出的。
我们要知道道德是一个人立足于人群、立足于社会的基础。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跟贤德的人学习其贤德的行为是能从内而外的改变一个人的形态。
对一个人贤德与否的评价是要用眼睛去观察,而不是用听的方式。判断一个人贤德与否可以从他侍奉父母、行事标准、与人交往这几个方面察看。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做人如果不自重,就不能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的这些思想教育就会无法应用,那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会稳固;以忠信的价值原则结交的朋友,是不会结交到的不如你的人,如果你以前没有这样结交朋友,那就改正过来,不要因为担心会丢掉那些价值观不同的朋友,而不去改正这样的交友方式。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这一段有个解释有些新意
“慎终追远”的“终”是结果的意思,“远”是远因。就是说一个人想要有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欲慎其终,先追其远,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远因来的。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实在很多的时候,我们做事的方式,做事的形式可能是相同的,但如果目的不同,就会有本质上的差别,那对结果的期待也会有所不同。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亲在世时,能经常听到教诲,所以在行为上有不对的地方有人指正,只有这个“志”是完全受自己的思想支配的。
如果用现代思想语言来解读,我认为这个“志”可以用人生的意义或人生的目的来解释。
父亲在世时你对未来是浑浑噩噩还是目的明确?
父亲不在了,没有人监督你的行为了!你是遵循原有的行事原则还是随心所欲,放浪形骸?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里的“和”可以理解为“中”,也就是中庸之道。
礼的应用要合乎礼节,不要“矫枉过正”,也不要为了讲礼而讲礼,这样都是“不以礼节之”!
礼的应用要自然,不要少到让人觉得被轻视;也不要多到别人不自在。要懂得“和”大的精神,也就是中庸的精髓。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我认为“因不失其亲”的“因”是因果的“因”,是我们做到了对别人符合道义的承诺;是我们以礼的原则出发,从心底里对亲人表示的恭敬,这是我认为的因。
而“宗”则是我认为的果。
我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因为我们没有失信、失敬于亲人,就能得到亲人们从心底里对自己的尊敬。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一是志向明确;二是谦虚、反思;三是追求真理之心。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人不管还做什么事,都可以在好中求细,细中求精。
就像打磨骨玉器具一样,去切去磋,去琢去磨。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一段要是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来解释就与现实联系的更紧密了!
知彼解已——移情沟通原则
首先,我们要去寻求了解对方,
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
其实这就是这一句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后续方法。
我们想要别人了解自己,被自己影响,首先我们就要了解别人,被别人影响。这话貌似矛盾,其实现实就是这样子,两个人的相交 ,一定是从有一个人先被影响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