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财这事儿,有时候是看得见机会兜里没钱,有时候是脑子蠢看不到机会。我属于后者,所以错过了在北京生根立足的最好时机,多年后,综合考虑之下最终决定退居成都。
2004年的时候,西二旗的“知本时代”开盘价3900元出头。我的同事(就是上一篇文章里说的那个水手朋友)苦口婆心地劝我,和他一起买房做邻居,我们也一起去看了小区环境和户型。他是决计要买的,女儿已经5岁了,面临着上学的难题。于是他卖掉了保定老家的房子,在首都置了业。
我当时想着,自己手头钱还差三万首付,向父母又难开口,啃老不是我的风格,还是不买吧。最主要的还是觉得年轻,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没有孩子上学这些的驱动力。
于是乎,他买了,我没买。房价就在我浑浑噩噩过日子的过程中,悄悄地涨着。多年以后在北京再见面时,他重提往事,让我无言以对。
2006年的夏天,我换租了个大房子,为了能吃上现成的饭菜,便把父母接过来住。其时,西二旗智学苑的房价涨到了8000元上下,楼上有邻居打算卖房,我妈妈就很想买下来。
当时有个风向,市民也好专家也好都一致认为,奥运之后北京房价要跌,不会一直上涨,我也这么觉得。跟上一次相比,这次我的钱已经够首付了,是为出去读研而准备的。再加之,已萌生退意,也没总结2004年的深刻教训,就劝父母打消念头,说房价也不便宜算了不在这里买罢。其实那会儿,如果不是自己的亲妈而是个准丈母娘一逼,也就买了。
我的好朋友,当时在北大医学部教书,当然有学校福利的因素,半不情愿地,东拼西凑地借钱在此买了一套。多年以后她嫁了个程序员远走加拿大,给我的邮件里说,当年买这房子的决定还是正确的,也算是自己的嫁妆吧。
求蠢得蠢,所以在2011年,我选择离开北京,回到了成都。所幸在成都还能买得起,不至于飘零街头或寄居父母屋檐下。当然了,房子并不是决定离开的核心原因,只要愿意坚持,总会买得起寸土片瓦的,代价大小、负担轻重而已;另一个中科院的研究员朋友,愣是捏着钱直到2013年才在回龙观买上,生活还是一样地继续。
古话说,读史使人明智。我觉得,愚蠢的人翻烂了史书还是愚蠢,我就是一块愚蠢的活化石。更何况2004年错失机会并非书上的故事,同样的事在2006年再次上演,已经不好意思用“错失机会”来为自己的目光短浅开脱了,蠢就承认,也不算太丢人。
在技术领域,我还是很有自信甚至有些自负。在投资方面,我是一头站在台风的风口里也不能飞起来的猪。后来在成都买另一处房子,四年间房价翻了一倍半,那也不是因为我吸取了见鬼的教训投资眼光变好了,而是我的好朋友选好了地段小区户型,把我从家里拖走直接去签合同付款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