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评论《红楼梦》:“谁是作者和读者姑且不论,单是命意,就因为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色情,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这段话对于《金瓶梅》同样适用,尽管经历了400多年的风雨,对《金瓶梅》的评价可以说是毁誉交加,但是对《金瓶梅》的看法、认识始终是存在的,并不因思想禁锢而灰飞烟灭。
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相较,其最为显著的叙说特征是把女人作为故事的主体。
故而,在这部洋洋百万字的巨著中,花费笔墨最多的是女人的故事,写的最为悲切的还是女人的故事。人生的洞察与透悟,皆与女人的喜、怒、哀、乐密切相关;人生的理想与辉煌,皆与女人的爱、恨、情、仇、相互纠结。
《金瓶梅》是一部关于“社会学”的百科全书。看《金瓶梅》能了解历史,《金瓶梅》貌似写宋朝,实际上写的是明朝那些事儿。
《金瓶梅》是一部时代的“纪录片”。在这部“纪录片”中,作者如实地、客观地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一些巷陌趣事,八卦新闻。描述的对象,完全是普通大众市井平民现实的日常生活。
书中一号人物西门庆有钱有势,通过钱财,他可以欺色,可以升官,可以弄权,可以避祸。再加上他会做人,会送礼,会来事。所以,商场、官场、情场,场场得意。
作者在不经意间,通过西门庆这个角色活生生得描绘出了当时的“普遍社会风气”。明朝中叶,经济活跃,萌芽资本主义兴起,旧的道德、文化、伦理被无情的摧毁,新的又没有形成。物质丰富,精神空虚。这就是当时社会处于大转型时期的真实写照。
笑笑生笔下的文学人物撕碎了文学对现实曾经丰满的理想,注入的是浊世生存必备的“城府”智慧与市井手段。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很俗,正因为这份俗气,使人愈懂得俗世的生存之道,更明白人生其实是一个忍辱负重,百折百损的过程而已。
西门庆的发迹放纵是晚明社会的一个缩影。思想解放,物欲横流,光怪陆离的男女众生相,简直就是当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值得所有人照一照自己是书中哪个角色?
在这个学期之前,我从来没有了解过《金瓶梅》,因为听说是禁书,不太敢轻易靠近,仅有的一点点的知识还是道听途说的。真正激发我去了解其的缘由,是在这个学期我知道了它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之后。源远流长的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世人能将其列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必有其精彩之处,我便开始阅读。
其中虽有不少关于淫秽画面的描述,但并不影响其人物塑造和文本的可读性。正因为描述对象是平常的市井之人,关于那件不可言说之事的描述也应该是在情理之中,那也是平常百姓日常生活中较为重要的一件事,只是作者将其毫不保留的,完全暴露在读者的眼前。里面的很多事情或许让现代人难以接受。例如西门庆妻妾众多,还不断地勾引好友的妻子,还去烟花之地放浪形骸。潘金莲被其母潘妈妈以三十两银子卖给张大户为家乐,后被张大户看上,并被其收用,嫁给武大后,名义上是武大之妻,实际上是张大户的情妇。李瓶儿先是与大名府梁中书为妾;后被花太监说与侄子花子虚为妻,而实际上却是被花太监长期霸占;后又与西门庆通奸;还招赘太医蒋竹山入室;几经周折嫁入西门府,但是过得并不开心,在儿子死后,身患重症的李瓶儿还遭受了精神折磨,最终在病痛中死去。
潘金莲的悲剧性,在于其一生不能自主,在不同的主子之间被卖来卖去,即使有追求自由,向往一夫一妻恩爱生活的理想,也最终破灭。但是潘金莲是一个负面人物,是许多悲剧的参与者与制造者,她不是悲剧人物,自然更不是所谓的“千古悲剧人物”。李瓶儿的一生,也同样充满悲剧性,但对花子虚之死和对蒋竹山的残忍等方面,她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谈《金瓶梅》的人一般都喜欢把它和《红楼梦》牵连在一起。没有《金瓶梅》就没有《红楼梦》。这话一点也不过分。体会最实际也最深的一点是,读了《金瓶梅》之后,觉得《红楼梦》整体感受就是雅化,从背景到人物到故事到文字风格。《金瓶梅》写出的世界物欲、情欲更没遮拦没底限,里面的人物更阴鸷,似乎只有本能,活得都很强烈。除了李瓶儿死的那一回,西门庆很悲伤,除此之外,看不到谁露出过脆弱而温暖的人性。《金瓶梅》写了一个疯狂的世界,它是《红楼梦》疯狂的母亲。
阅读完后,心里还是被触动到的,人世的繁华与炎凉,实在是华丽真实得触目惊心,甚至在繁琐的铺陈描述中、无尽的日常会话中,都让人有一阵阵寒意。原以为是情色片,看起来又以为是剧情片,看到尾,才发现却是恐怖片。
年少的我们总嚷嚷着要改变世界,长大后才明白,我们能够尽力去做的,是不被这个世界所改变。能够不忘初心,始终坚持本我的人是何其伟大。
一部书,道尽人生悲凉,显示出生命底色的苍白。真实的现实社会就是如此残酷,当下经济社会中,人们很容易在各种欲望中沉沦,我们应该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从文学作品中反观人生,汲取智慧,探索自我发展之路。
文学作品有包容性,人本身也应该具有包容心,要不然,只听说它是禁书就将其置于阁楼之上,岂不是错失了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