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家人于2014年8月11日参观了天津大沽口炮台遗址。
大沽口炮台遗址位于天津市,原置于海河南北两岸,俗称“津门之屏”。明代,大沽口开始设防,清代修炮台,置大炮,设施不断加强,逐渐形成以“威,镇,海,门,高”为主体的完整防御体系。近代,随着外国列强对华侵略,大沽地区更成为北方的军事要地。南有虎门,北有大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两座重要的海防屏障。 后来大沽口炮台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以“海门古塞”之誉评为“津门十景”之一,并确定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88年国务院公布大沽口炮台遗址为第三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在明代,大沽口开始设防,炮台初建于明代嘉靖年间,鸦片战争前后更加大规模扩建,咸丰八年(1858年)为加强海防,确保京城安全,清朝政府在南、北两岸修筑“威”、“镇”、“海”、“门”、“高”大沽口炮台2座大炮台和20多座小炮台。防务不断加强。近代随着国外列强对华侵略,大沽地区更成为北方战略要地。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提督史荣椿率部坚守炮台,与英军激战,大部分爱国官兵壮烈殉国,史称第一次大沽口保卫战。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为确保他们在中国横行,强行拆去了大多数炮台,后来只残留有南岸的“威”字和“海”字炮台以及北岸的“方”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