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阿富汗人”爸爸说。--- 我希望我永远不会明白句子里面饱含的深意
这是阿米尔的父亲弥留之际喊出的话语。我觉得自己永远不会明白身为一个种族的含义,细想了一下,我也希望自己一生不会涉足这个领域。
强烈的感情总是伴随着记忆深刻的人生经历,然后经过时间的发酵,最终酿造出酒。自己喝着醉人,别人闻着酒臭。我希望自己一生,平平安安,家人虽有小病小灾,但不伤筋骨,只得嘴上抱怨两句,最多喝两口小酒,谩骂一番,算了。
“家”,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类似于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尽管很烦躁,想拍桌子硬气一把,离家出走(还真干过这事儿,不过在家门口被爷爷发现,回去打板子了·····),但最后还是会“真香”地该干啥干啥。小初高,出生地上的,大学去了东北,一年回家2次,毕业之后出国工作了,一口气两年没回家。一看到“家”,你首先想到的是啥?巷子的米皮店?那片儿地下街道的服装店?楼下总是搬个小墩儿一把蒲扇的老太太?总是在楼下混吃混喝的流浪狗?“家”对你来说是个啥?我总觉得我观念里的“家”和我爸妈的就很不一样。因为爸妈就是我的家。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家”更多的是辐射一片土地,因为在这土地上有他们熟悉的人,建筑物,甚至是空气。我曾问过我妈,有没有搬家的想法,我妈说“我都这么大年龄了,还能搬哪儿去”。或许我老的时候,也会贪恋自己曾熟悉的一切?
年轻,总以为自己可以抛弃一切,因为记忆在不断更新,总是会有新的记忆去一层一层的覆盖,将最底层的片段镇压。那么老了呢?记忆力减退,镇压之物蠢蠢欲动,誓要出世,引一阵腥风血雨?
我并不了解这部小说的历史背景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渊源。吸引我的,更多的是剧情,这是老少皆宜的小说还是自己浅显的读书品味?或许自己再老几年,二刷会刷出不一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