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帕慕克作品的计划很早就有了,一直拖着。我书架最显眼的地方摆了一整排帕慕克的作品,却几乎一本都没读完(只读完了《天真的和伤感的小说家》)。
那就从他的虚构作品里选择一本最薄的开始吧——就是这本《白色城堡》,今年阅读的第19本书。
这本书呢,不厚,中篇小说的篇幅,讲了一则寓言故事。
年轻威尼斯学者被俘虏到伊斯坦布尔,成为土耳其人霍加的奴隶。二人竟然外貌神似。时间久了,他们甚至比对方更熟悉对方的生命历程和生活习惯。
最后霍加选择了逃离,奔向他的想像城市威尼斯,威尼斯人则作为替身留了下来继续霍加的生活……
很有想象力的一本小书。
阅读的时候,我有时觉得好似卡尔维诺的风格,一会儿又觉得像黑塞,下一页又是博尔赫斯的感觉。很奇妙的阅读体验。
如果喜欢“轻小说”风格的作品,还是挺推荐这一本《白色城堡》的。
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 1952- ),当代欧洲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学巨擘,200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帕慕克获得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他(帕穆克)在追寻民族忧郁灵魂的同时发现了文明冲突和融合的新象征。”
帕慕克的小说,在故事上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现代文明视域中土耳其文化的全景,在挑战读者想象力的同时给读者以丰富的美感, 同时也与他高超的叙事艺术密不可分。
整理书柜的时候,才发现近些年我也把帕慕克的主要作品“屯”的差不多了,却几乎没读过。
这本《白色城堡》差不多是篇幅最短的一本了,那就从这本《白色城堡》开始来了解帕慕克吧。
《白色城堡》是帕慕克创作的第三部小说,也是帕慕克的成名作。
这是一个“书中书”的故事。
20世纪80年代发现一份17世纪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手稿,这个手稿讲述了一个威尼斯人和土耳其人霍加的故事。
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以威尼斯人“我”第一人称来讲述这个“交换身份”的故事——
“我”被俘为奴,认识与自己相貌相似的的主人霍加,并与之一起生活。在一起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在奥斯曼帝国与欧洲战争中,“我”与霍加交换了身份,并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我”与霍加在伊斯坦布尔一起生活的岁月,主要发生三个核心的事件——“写作”、“瘟疫”和“战争”。
很明显这是一个“寓言式”的故事——一个套着《一千零一夜》外衣,但是内里还是关于土耳其民族的故事。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故事的象征意义更是没有标准答案。我只能浅薄的整理一些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的一些想法。
看过这本书后,我的第一感受就是这个故事象征着“东西方文化冲突和交织”。
在霍加和威尼斯人"我"相识之时,“我”有一种本能的抵抗,包括帕夏希望“我”加入本民族的宗教信仰,甚至用生命来要挟,“我”最后依旧选择自己的信仰,这便是一种对自身民族文明的高度认可,这种情感上的维系往往可以带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随后他们相互交流学习,过程中也夹带着对彼此知识的不信任感或是怀疑批判,这是对自身所属文明的一种维护。
最后因为战争,霍加和威尼斯人交换身份,一个逃离,一个继续留在伊斯坦布尔生活,东西方的文明在冲突之余,最后在作者笔下都实现了交融。
这本书的书名叫《白色城堡》,但是为什么这本书叫《白色城堡》呢?
其实这座“白色城堡”出现的时间极晚,几乎就在故事要结束的时候才出现。文中,白色城堡的真名为“多皮欧堡”,“多皮欧”(Doppio)在意大利语中意思是“双”的意思。
那么,这部作品标题“白色城堡”的寓意也就呼之欲出了。
文本里不止一次的出现这样的情节——“我”看着他(霍加)时,“我”觉得“我”在看着自己。
所以,这个寓言故事是不是也在探讨"自我"与"本我"的哲思问题?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很轻盈,很有想象力的故事。读完我想,如果博尔赫斯写长篇小说,大概也是这个样子的吧。
卡夫卡,博尔赫斯,卡尔维诺……阅读这本小书的时候常常会浮现这些名字出来。不同于现实文学的沉重,这类“轻盈”的文学(不是“苦咖啡”文学)的作品,依托于无限的想象力,也有“四两拨千斤”的巨大能量。
在缺乏想象力的中文作品里,不由得浮现出一个名字——“王小波”,只可惜,王小波之后再无王小波了。
End
微信公众号ID : Dove_book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