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名字叫《白色城堡》,作者是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我对这个作家了解不多,只知道他获了200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还有一部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遗憾的是我至今未读。我不记得在这之前我可曾读过土耳其的文学作品。读《白色城堡》开始就是出于好奇,再一个就是对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不读总感到是种缺憾。
这些年我有一个体会,荣获该殊荣的作品读起来绝不轻松。不好懂是一个方面,一些情节也相当枯燥和怪诞,有的干脆不像小说,而是哲学。《白色城堡》也不例外,一百七十页的书,我读了整一个星期。不知是土耳其的语言就这个样子呢,还是翻译的问题,书中的文句读起来不那么顺畅,读过几行不知所云,于是再返回去重读。这样读书虽说累一点,慢一点,但我相信只要坚持读下去必有收益,毕竟诺贝尔奖不是白拿的,何况开头就有一句话吸引了我——
“在生命中的某一段时期,当他们回头审视,发现多年来被视为巧合的事,其实是不可避免的。”
这话说得多好,它能让人的思想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一本书能激发人们的思考,应该是判断好书的标准之一。读不懂不要紧,读不懂才会思索。张新颖博士曾说:“要不断地读那些自己不太懂的书,让自己不断面临挑战,让自己不断听到文字发出的无声的召唤——让自己不断迎面走向获得提高的机会。”我想,一个喜爱写作的人更应当具备这种挑战的勇气。
当我慢慢进入《白色城堡》的思想领域,帕慕克用他的奇谲之笔引领着我,跨越时间和空间,穿过历史和国度,去探索那个迄今为止我尚未感触到的世界。
“我们正从威尼斯航向那不勒斯,土耳其舰队截住了我们的去路……”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我”——一个年轻的威尼斯学者,被土耳其人俘获,带到伊斯坦布尔,成为土耳其人霍加的奴隶,而这个土耳其人与“我”的相貌神似。许多年以后,由于共同的生活和思想的交流,使两个人除了相貌相似之外,连内心世界也变得相似了,甚至可以互相猜到对方在想什么。他们一起为土耳其苏丹效力,搞科学发明,写有趣的故事给苏丹看,帮苏丹排忧解难,联手对付可怕的瘟疫,直到研发了一项奇特的对抗敌人的庞大武器,虽说以失败告终,但从这一刻起,两个人完成了角色互换,霍加选择了逃离,以“我”的身份去了威尼斯,而“我”则留下来替代霍加。
“白色城堡”是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出现的,“它位于一个高丘的丘顶,落日的些微余晖照在旗帜飘扬的塔楼上,堡身是白色的,白白的,很漂亮。”在这里,白色城堡更像一个梦幻,一个象征。他们的武器本来是用来进攻这座城堡的,但是就在接近城堡的地方,因担心陷入沼泽而止步。
对一部小说,不同的人读来会有不同的感受。我没有足够的学识去探究书中蕴含的东西方文明的隐喻,白色城堡虽然是小说的主题,可它美丽得难以企及。而最令我心荡神驰的却是两位主人公的互换,使一个人在一次性的生命里有了经历两种不同人生的可能。
当然,这只是近似寓言的故事,可它却有一种抵达精神的力量。霍加常对着镜子自问:为什么我是现在的我?又下决心“必须找出我是谁?”这些问题恐怕我们每个人也在人生的不同时期思考过——我为什么是我?我为什么不是他?为什么我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帕慕克在他的作品中,让我成为了他,让他成为了我。
其实,人生的许多问题是想不明白的。读不懂的不仅仅是书,很多时候,我们连自己都读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