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11日〕早上8点,列车抵达金城江车站。
下车,看见老黄、老李已在站台上等我。我们彼此熟悉,相视而笑,一声招呼,连手都不用握,已经足够。
老李伸手帮我提行李,我说不用,很轻的,但他还是拿了过去,为我提着。
按照我出差多年的习惯,根据天气情况,季节变换,冷暖自知,我只带一套换洗衣裳,内裤睡衣,毛巾牙刷。而一笔一簿,三两本薄书,一个保温杯,一两包纸巾,则是必带的。
我们一路步行,一路说些工程项目的事。我问得特别仔细,以便回去时向其他领导班子成员通报,再决定是否在此地办一个分支机构。老黄现在只是一个来此联系工程的负责人,他向我提出,想在金城江办一个分公司。
我说,是薯是芋,总得分清。工程项目能否落实,资金有无到位,建设单位有没有做好了三通一平?这些最基本的事宜如果你都心中无数,办一家分公司在此,只会增加企业管理上的负担,并无任何益处。就是要办,都得待我回去,通过领导斑子会议决定。
老黄再无言语,老李不失时机,同我说起了金城江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山山水水,民俗风情,市场物价,他这些天所了解的种种,让我这个初来乍到的人,获益匪浅。
我与老李年龄相仿,同事多年,只不过他做的是技术工作,熟悉施工管理,有建筑预结算的专长,平时总是默默地低头与数据打交道,与算盘、计算器亲密接触,或到工地走走。
我呢,一无所长,只能凭一支用惯了的笔,写些公文,做些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工作,四处联系,八方报到,沉潜于文山会海之中,平日里比他更忙。
我们的办公室只隔一道走廊,窗口对着窗口,朝见口晚见面,熟悉如一家之人。他待人真诚,言语不多,却有一副热心肠,公事家事,皆可相对,乐意帮忙。
在此异乡,三无识一,所见脸孔,尽皆陌生。他乡遇故知,有肝胆相照的老李作伴,自然愉快。
我随黄、李到了他们租住的金苑酒家,进了专为我准备的客房,将省建设厅出具的介绍信及一应资料交给老黄。漱洗之后,吃过早餐,想上街走走,老李便陪我出去。
我们从民族路向南走,到了桥头,便看见蜿蜒盘旋的龙江,穿城而过,江水碧绿,缓缓流动,不知其深度几何?
过了桥,踏上新建路,一直往西走,到了地区行政公署门前,再折向沿江路。
沿江路旁,一行榕树,绿荫蔽日,一片苍苍。树荫之下,一张张方桌,一条条长凳,几无虚座。打麻将者,围观者,平静到只有洗牌的响声。
各人有各人的娱乐方式,只见几个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妇人,坐在江边的树荫下,悠悠扬扬地唱起了民歌,其声甜美,婉转动听。只是言语不通,听她们吚吚呀呀的,声调虽美,终难明意。
让我感兴趣的是,见一年轻人,用塑料袋子装了白色的粉末,往地上洒,很快就洒出一副楹联:“但愿世间人少病;对症下药凭良医”,随后又洒出“贵州小金刚书”。紧接着,他从一只黑色的旅行袋中,掏出用牛皮纸信封装好的一包包药粉,说些江湖卖药者惯用的言语,招人围观,买者却寥寥无几。
我心里想,这就是生活哪,切切实实的生活,为生活打工,劳作,为生活走江湖,为生活歌唱。
夜无事,读一本薄薄的《裴多菲诗选》。这样的诗句很容易记住,而且过目不忘:
“我的头脑里闪过了
美丽的思想万千……”
“啊,人应当像人,
不要一味依赖……”
我想,一个写作者,也应当自己去认真多读些书,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努力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要认真观察,多接触人,与人交往畅谈,尽可能了解人,了解生活,一点一点地积累生活素材,表达自己的发现和体验,而不是单一地依赖教科书和寄希望于别人的指点……
放下书,将日记记毕,即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