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所谓的产品经理『干货』谈起

写这篇文章,意味着会得罪很多朋友。

曾几何时,朋友圈已被各种产品/运营/技术『干货』占领,同时每天也在上演着这样的场景:无数的年轻人,或成群结队,或形单影只,穿越大半个北京城来到中关村某咖啡厅,只为了到现场听听行业大牛的分享。他们用一张张照片记录着台上嘉宾的演讲,末了,还不忘发朋友圈打个卡。


中关村某咖啡厅

有时嘉宾会在现场贴出自己的微信号,于是,在人满为患的会场无数人掏出手机,争先恐后的扫描大屏幕上的二维码。


(长按图片扫描二维码有惊喜)

①某某说了,这是错的。

然而,总有这样的产品经理,他们以认识(准确说是加上微信)某某大牛为荣,某caff的文章一篇不落,各种专业名词如数家珍,俨然一副他也懂了的样子。殊不知,任何的观点都有其特定的场景,而承载该观点的上下文却是很多产品经理经常会忽略的问题。最典型的莫过于前段时间小龙哥的『好的产品是用完即走』,于是乎,无论level高低都深谙其道。可是,有谁却曾想过让用户走并不代表不需要粘性,这句话存在的前提是:需求和粘性是剥离的。


微信公开课

②老大,你给我们讲讲干货吧

我们部门每周有1-2次的分享会,主题包括市面上新产品的分享交流、工作中专业技能的分享,以及一些和产品有关的小游戏。当然,以我的尿性是不希望大家讲具体的方法论,但鼓励每个人都能讲讲为什么是这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老同学每次都乐此不疲,而新来的同学眼神却充满着疑惑(但他们仍极力配合着),憋了几周后终于鼓起勇气:老大,咱什么时候能讲讲做产品的干货咧?我一般都会走过去摸摸他的头,然后双手一摊:没有。


团队建设


③人性的本质:对未知世界的恐惧,造就了急功近利的获取知识。

产品经理这个职业本身是需要创造性的,不存在所谓的公式,所以造成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各家有各家的玩法。但我反感的是,某些人利用用户的心理去生产一些没营养的内容。诸如《做竞品分析,这三招就够了》,《我是如何拿到BAT校招offer的》,《用户体验,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儿》等等


急功近利的英语界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漫天的『干货』年轻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1.只需要一套基本的方法论

所谓的方法论无非就是一套从0到1的可量化、可执行的步骤,它包括战略规划、产品设计、需求分析和项目管理。然而,产品经理在入行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会做产品的,后来读了几本书,就都不会做了。

2.多花一点时间和你的用户交流

我们部门经常有产品经理为了一两个观点争论的面红耳赤,每当这时候我一般会跟那个比较容易被说服的同学说:找一两个用户聊聊比说服他们有用。(已经被干货洗脑的同学我基本放弃他们了)。

3.尽可能的多做些项目

今天朋友圈有不少同学在转发某caff的关于『微信联合登录』的文章,在做过第三方登录的同学看来,这篇文章其实没什么干货,更多的是概念性的内容(openID&unionID)。而没有做过第三方登录的同学,我相信他们看完了仍然一头雾水。

4.当然,你需要多看书,看提高思维方式的书。

推荐一本《暗时间》

④真正的产品经理应该是什么样的

经常有面试者在最后一个环节问我:您招产品经理最看重什么?从始至终我的答案只有一个:热爱生活,并且善于沟通。对生活都不热爱的人,我不认为他会热爱这份工作,更不会热爱他的用户。回归生活,有时我们需要忘掉自己是产品经理。

什么,你要我给你举几个例子?


blues


罗文

写在最后:

在此,我希望所有的传播产品经理知识的个人或机构注重思维方式的拓展,业界不缺方法论。有『教』有『育』方为教育,『教』是执行方案,『育』乃思维方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