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我心里一直喜欢的并非林黛玉,而是陈晓旭……庄生晓梦迷蝴蝶,惟愿君安好!
说实话,我并不喜欢看《红楼梦》,我对《红楼梦》的了解仅限于课堂上的只言片语。我倒很喜欢看《西游记》和《三国》,因为这两部名著的故事很有趣味,情节也跌宕起伏。还有就是对于孙悟空与诸葛亮的个人崇拜吧!毕竟他们两个一个上天下地无所不能,另一个虽然没有那么变态,却也是足智多谋令人折服。至于《红楼梦》却怎么都提不起兴趣来!作为一个男生,我对于那些封建时候的繁文缛节、鸡毛蒜皮之类的事和故作女儿态之类的情并不感冒。我有时候真的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称赞它,甚至有一些“迷了心窍”的人穷其一生去研究它,因而还成了专门的学派——红学。我不禁要问:真的有那么好看吗?
也许,在这之前我会有此一问,不过现在却也明了了。而这种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是在那一堂课后发生的。
那是一堂普普通通的大学语文课(一个我为了凑学分而选修的课),在上课接近尾声之时,我们的老师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叫我们自由安排剩下来的十来分钟时间,而是给我们放了一段关于《红楼梦》的视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禁对其产生了一丝好奇。而这一丝好奇就像一滴冰凉的清水滴进了我干涸的心田,使我产生了无尽的渴望。
回到寝室后,我竟然一口气将《红楼梦》看了个大半(当然,是电视剧~)。然后我发现: 我…我…我竟然爱上了林黛玉,爱上了这一位像浮萍一样漂泊无依却又多才多情的女子。如今看来,这大概就是我喜欢《红楼梦》的唯一理由了吧!虽然《红楼梦》的魅力不仅仅局限于林黛玉一角,但我却只想说说林黛玉,说说关于我对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林黛玉祖籍姑苏,生于扬州,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在林黛玉去荣国府前一年被钦点为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也算是开国元勋之后,到林如海的时候,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时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是一个世代尊奉儒家文化的家族。林如海四十岁时,林黛玉五岁,本来还有一个三岁的儿子,但已经于林黛玉四岁时死了,所以只剩黛玉一个。林黛玉母亲是贾母最小的女儿贾敏,在林黛玉六岁时死去。 一提到林黛玉,人们往往会想到“内慧外秀”“楚楚动人”“惹人怜爱”“多愁善感”。的确如此,林黛玉带给大多数人的感觉就是这样。
但我却要说:林黛玉,你是个傻女人!
林黛玉真的很傻,是天底下最傻的女人。她一点都不知道为自己去争取,明明爱,却不敢说出口,不敢去拼去抢。
自从进入了贾府以后,林黛玉就处处小心谨慎,小小年纪就要学会察言观色。我能体会出她的心情和感觉。父母早亡,虽然自己的外祖母很疼爱自己,但自己寄居在别人的屋檐下,不可能像在自己家一样,也许她在自己家也会有所拘谨,更不要说在别人家里了。
林黛玉很可怜,她在贾府流了很多的泪。她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别人有意无意的一句话,又或是一处明明很美好的景色都可能会触发她内心的伤感。她的泪水仿佛是应时而生!如若换做别人我可能会因为她的随意流泪而心生厌恶,但是对于林黛玉我却厌恶不起来。我觉得眼泪已经和林黛玉无形的结合在一起了,一切是那么的自然,仿佛本该如此。她的每一次流泪都是那样的幽美,那样的触动人心。从她的眼泪中你可以读懂黛玉的心——一颗被自己深深隐藏在心底不想被人发现的心。也许正是应了那个传说,黛玉要用这一世的泪水去偿还宝玉前世的“滴水之恩”。我觉得贾宝玉不懂林黛玉,他永远不懂黛玉的忧伤,他永远不知道黛玉因何而伤,因何而流泪。我不认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悲哀结局是完全因为封建社会的弊端所引起的,黛玉逝去的原因很大部分是因为贾宝玉,他不知林妹妹,这就是可悲之处。
贾宝玉他不敢反抗,虽然有时候他性格乖张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但那是在长辈们没有生气的情况下。如若长辈们(尤其是他爹贾政)生气了对他管的严一些,他就像一个泄气的皮球,软弱无力。他保护不了晴雯,保护不了芳官,保护不了袭人,更保护不了爱他的他爱的黛玉。我觉得贾宝玉就是一个悲哀,他没有一点血性。他生长在贾府早已习惯了逆来顺受,他对他的未来感到迷茫,他没有离开家族摆脱封建束缚的勇气。他对所有人都好,他对所有人都不好。他对他能坚守一份爱的信心都没有。他对不起林黛玉的一片痴心,他什么都不能给黛玉,这就是他的悲哀之处。林黛玉是个自卑的人,身在贾府无依无靠,好不容易有了个爱她的宝哥哥,却并不能交心,更不可能成为依靠。她始终觉得自己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当然,她实际上本来就是一个人。也许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她把自己的自卑掩饰的很好。她是个要强的人,不肯放下她的自尊,即使是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
林黛玉是一个专情的人,无论是何种情她都专于贾宝玉一人。而贾宝玉虽然也爱林妹妹,不过不管怎么爱,都不能摆脱他还爱着其他人这一事实,至少黛玉的眼泪不是为了他而流就是为了她已逝的父母,并不曾为别人而流过。黛玉喜欢一个人在幽静的地方发呆,眼神优柔迷离,带有一丝哀怨。她喜欢干一些个看似无聊的事:比如黛玉葬花。她喜欢将凋落的桃花收集起来埋葬在泥土之中,她想通过这样来使凋落的花儿重新回到泥土之中。也许,她想起了自己的漂泊无依,她不忍心看到花儿也这样。我想“黛玉葬花”这四个字就是因林黛玉而生的。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首《葬花吟》大概最能体现她的爱花之情了吧!我想《红楼梦》能够成为四大名著之首,并非没有它的道理!曹雪芹能够写出这一象征中国古代小说巅峰的著作大概也有着他的一份伤感吧。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感谢曹公能够创造出林黛玉这一人物,不然也许我永远都不会知道黛玉的忧伤,也不会知道这个世上还有这样一个让人怜惜的人儿。黛玉是活的,她是中国古代痴情薄命女子的代表,她是我心里永远的感伤。
这就是我对林黛玉的感想,亦或是说对《红楼梦》的感想了吧。
写在文尾的话:个人觉得林黛玉既成就了陈晓旭,也毁了她。希望“她”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变成一朵桃花,并有一只雪白的蝴蝶愿意为她长久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