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丽娟 Li-chuan Ou, 教授 (Professor),中国文学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读者的重要性
经典是由无数读者主动参与所形成的共识,经典的价值与内涵要透过读者来阐发,所以读者必须自我建设、自我训练 、以辽阔的心灵装备更多的文化知识和人生体验,经典的伟大内涵才能获得开显
经典的深度由读者开发出来
经典与读者相互完成,互相启发,读者与经典一样重要
积极的读者构建经典
书本的丰富性无限延伸
阅读需要和一些无意识的障碍对抗
一切诸经,皆不过是敲门砖,是要敲开门,唤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 ——山本玄绛禅师
读者之难(一)——直觉反应的常识
以自己常识性的理解来解读经典
个人成见的延伸
意见(doxa): common belief, popular opinion
对经典的初次接触停留在意见层次,得到情绪的抒发
知识(episteme):knowledge, science
每一次的阅读应当有所提高,以为对知识的追求,探索人性的复杂和世界的多姿,得到自我的提升
人莫患乎蔽而自智,任其意见,执之为理义。 ——戴震
处断一事,责诘一人,凭在己之意见,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 ——戴震
直接的感受到意见/知识之别
读者之难(二)——忽略细节
要说某些情节在本质上比别的情节重要得多,这话听上去几乎显得幼稚。 —— Henry James 《小说的艺术》
每一个字句都是一样的重要,都是作者要它出现在这个作品里的
-
注意重复
重复的字词、意向、行为
-
注意对比
检查角色、行为、 价值观、 意象
检阅细节
《红楼梦》的作者从不作安逸苟且文字。 ——脂砚斋
只有读者能够转换自己的视角,只有我们掌握更多 方面的细节,然后加以整合,所得到的才会是完整的真理
读者之难(三)——时代价值观
我们是用现代的价值观作为一个判断标准, 来衡量所谓的经典
每一个社会会排斥某些思想和感情,使之不被思考、 感觉和表达, 以至于有些事物不但不做, 而且甚至是不想。 ——心理学家弗洛姆
传统的伦常、个人主义
由当时的政治制度、 社会文化以及思想价值所建立起来的所谓的传统, 跟我们现代的断裂
-
人是这样子的,他是在反对他的人当中迷失自己, 是在肯定他的人们当中那麽得到自我实践。
人事实上是必须要在他所属的群体当中去面对自我的成败
抗拒周遭的群体的主流意见, 会导致自我的迷失,要有足够强大的心智才能够不断地接受反对
追求真理永远只是个人才能够选择的道路
读者之难(三)——时代价值观:贵族
现代人没有任何人有贵族的经验
-
贵族的特点
- 贵族的阶级很崇高
- 往往这个家族生命力绵延久远, 往往超过百年,甚至到达数百年
- 家族人口众多。人与人之间不只是平辈之间的交流,还有上跟下数代之间盘根错节的世代关系
伦常秩序来构成他们生活的运作的模式,心理状态跟他们的精神风貌就是注重伦常
苟儒家精神一旦消失, 那么门第也将不复存在。 ——钱穆
跟时代的价值观搏斗,而这个时代价值观是如此得根深蒂固, 随著我们的呼吸已经深入我们的意识、血脉之中
以今律古,甚至以今非古, 那真的是在所难免,而这也就构成读者之难可以说是最难的一步
读者之难(四)——好恶褒贬
读《红楼梦》,第一不可有意辨钗、黛二人优劣,作是说者,便非能真读《红楼梦》。 ——清末的评点者野鹤《读红楼梦札记》
小说人物不是对活生生的生命体进行模拟,小说人物是一个想像的生命,是一个实验性的自我。 ——米兰·昆德拉
每一个小说的人物都是作家饱经世事沧桑,对于人性逼近观察有了深刻的 洞察之后所塑造出来的
複调:众声部之间的平等(超越优劣褒贬,超越单一价值的论断)
-
独白型小说
作者作为所有人物情节背后的操控者,人物情节都是为了要来传达作者的信念而被塑造出来,作者就是解读这个小说的一切来源
-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下(巴赫汀的看法)
每一个人物呢都是平等的,他们实际上都带著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思想内涵,甚至自己的情感重量而来到作家的笔下 他们平等地存在,共同组织一个和谐的整体他们之间没有谁才是作者最偏爱的。作者把自己隐匿了,但是他也同时让所有的生命的可能性展开在他
《红楼梦》并不是一个独白型的单一主旋律的小说
如用这个“複调小说”来认识的话也许,我们就可以看到更多人性不同的价值,以及人性可以做更理想的实现的各种可能性
在我们的现实世界裡,没有谁,是为了别人而存在,每一个人都是他生命的主角,每一个人生命所演出的乐曲 也都是特属于他的,唯一的,不可被取代的音乐节奏跟乐曲的旋律
任何一个人都一样的重要,他都是一种价值的可能性的体现
读者之境界
无我:把自己当成别人,设身处地
慈悲:把别人当成自己,设身处地,同情和理解
智慧:把别人当成别人,别把自己当成判断的依据,尊重对方
自在:把自己当成自己,尊重自己
哲学家是「不笑,不哭,也不痛骂,而只是理解。」(十七世纪荷兰哲学家 史宾诺莎)
要超越情绪,拉开距离,以清明的眼光,以全面的关照,理性理解所面对的对象,不流于人性本能中对感觉的偏爱,才能够把握住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相,也才能够去掌握到由各个面向所整合而成的具体的统一的整体
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 ——司马迁
测验题
- 本的山本玄峰禅师说:「一切诸经,皆不过是敲门砖,是要敲开门,唤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这句话说明的是:读者的角色与其所阅读之经典同样重要
- 在老师提出的数种读者将面对的难题中,最困难的是「直觉反应的常识」。其成因为用自己的时空、人生经验、常识态度,以直觉解读经典;唯有节制自我,才能在经典阅读的历程中获得提升;真正对文本具有发言权者,必然是经过理性思考与研究
- 史宾诺沙说哲学家是「不笑、不哭也不痛骂,只是理解」,应用在读者心理上,即是指读者应抛开个人成见,真正认识文本的内容;「意见」(doxa)与「知识」(episteme)之别在于前者经常会受到个人盲点与偏执所蒙蔽,而使得议论与论述失准;读者的极端好恶、价值观往往会影响对文本的理解,阅读背后必非理性,而是潜意识的本能,支配了我们的知识建构
- 《文心雕龙》曰:「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这显示了人性弱点的特性
- 「读者的诞生是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的」是指:文学评论的领域上,作者本身对自身作品的批评之权威性并不高于读者;批评是一种思想和知识的结构,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就其所讨论的艺术而言,有某种程度的独立性;《红楼梦》中不对某一特定角色作出全知型的人格价值论断,因此没有人可以说自己完全代言了曹雪芹的想法
- 读者会特别喜爱与同情黛玉、晴雯的可能原因:因为在阅读过程中,下意识将自我代入到宝玉的角度,而爱其所爱、恶其所恶;对于失败者,多半会给予较多的同情;基于现代对个人价值的张扬,而特别偏好较为任性的性格
-
-
-
- 在传统红学的批评论述中,何者并非是囿限于时代价值观认知之失准?刻意寻找甚而创造宝黛爱情悲剧的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