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极力不满为何家庭琐事必须由女孩子去做,同龄的男孩可以坦然自若的置之不理,也不会引来一番教育。我相信,不少女孩都被教育过“女孩子家务事都不会做,以后嫁出去都会遭人嫌的。”这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女孩的成长就是为了以后做操持家务的黄脸婆,扶养成人只会为另一个家庭所用。在这之前,各家长如同上演争夺大戏,纷纷显露自己的女孩很小就会做饭了,各种家务都承包了,这一番展示自然收获了不少吹捧,又成为了其他家长教育孩子的材料,“你看,某某某家孩子多能干,多懂事,哪像你什么都不会做。”可是我们都不是别人家的孩子,父母也不是别人家的父母。试问农夫未曾播种,何来果实?家长从未培养过孩子的劳动意识,却渴望看到万能的孩子,这大只概是许许多多家长美好而又天真的梦魇。
我一度害怕听到父母意味深长的讲起自己儿时吃苦、用度匮乏的心酸史,可悲的是恳切的词句并未唤醒我强烈的感觉,很快,肺腑之言就如同睡前故事,度过漫长黑夜,荡然无存。并非我毫无觉悟,没有人能真正做到感同身受,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即使讲得天花乱坠,也于事无补。我依旧生活在我所处的小康社会,全民生活水平依旧在提高。显而易见,时代给予每一代的要求也在发生改变,总会有人感叹往昔、沉醉不知归路。在这一点上来看,那些宣扬读书无用论的家长就过于迂腐无知,也许学历高并不一定功成名就,但是在生活困顿、不稳定的社会都要扫盲,可见读百卷书的作用不仅仅只是为了谋生,这种功利性的想法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广大学子,网络上也火热的议论过读大学的意义,在这就不再赘叙。
话说回来,我时时记着舅舅曾说的一句话,说实话,当时心如刀割,仿佛因为自己生为女子而自行惭秽。时间地点已经模糊不清,只依稀记得是在讨论生男孩、女孩的好坏,舅舅说:“生男孩好得多,女孩养大了,就嫁了,就是别人家的了。”大意就是如此,其实这种想法来源悠长,正如俗话所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性的地位自古就被定义为男人的附庸,三国中都有“男人如手足,女人如衣服。”一说。历史已成为过去,只留下无法改变的创伤。我不知旁人所看到的是否和我相似,在我身边,孝顺的女儿并不少,至少我妈和外婆就是,即使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爱并不会少,反倒更加珍惜在一起的每时每分,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老人的心声。步入老年,需要的是陪伴与倾听。对待老人,也应该如呵护新生儿一般认真。大千世界,必定不乏与父母朝夕相处,却交流少、关系淡薄的儿子。对父母尽孝并非要每日形影不离,女儿出嫁也不意味着不再体恤大人,泼出去的水源头会一直在,永流不止。
“婆婆因为没生儿子不太喜欢她”“家里人都想要她生男孩” 我对此类对话并不陌生,在外婆家,来访客人较多,常常会闲谈,聊到相熟朋友的近况。这些琐碎的交谈,无意间入了我的耳,又引起我的深思。想起医院曾有甚是先进的技术检验孩子是男是女,简简单单的结果却能决定一个小生命是否能成功降临人世。想想就觉得很残酷,生命竟然也能被选择。有一对夫妇在医院检验是男孩,欣喜万分,结果却生下了女孩,心情像坐了过山车,滑入谷底。之后才发现,只要是自己的孩子,不管男孩女孩,都是如此可爱,这才喜笑颜开地接受这个小生命的到来。相比过去,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观念更多是存留在老一辈的观念中,比如爷爷奶奶往往更疼爱孙子,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我所目睹的现象确实如此,诚然,我也深受“重男轻女”之苦,尽管已经释然,还是给我留下无法愈合的伤疤,也痛恨极了贬低女性价值、重男轻女之人。思想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还是会滋养不少细菌,终究生生不息,永无宁日。
我承认女人的一生注定会嫁为人妇,困于琐事。做好自己本分的事,也是身为人妻身为人母该尽的义务。可我不苟同除养家糊口之外的大小事全托付给女人。一旦出现差池,非但没有功劳,反而招来埋怨。从我妈妈口中得知,我爸曾经就是这样的人,除了上班,家中琐事一律不过问,酱油瓶打翻了也不会扶,这着实可笑。家庭本来就需要每位家庭成员共同维持,仅仅一个人付出,根本不可能正常运转。记得某日在家中,听见某人训斥折叠衣服的弟弟:“男孩子是做这种事的吗。”我愕然,更多的是悲哀。时至今日,再三令五申地让他做家务事,他无动于衷的时候,我猜想某人一定把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忘的一干二净了。没有人天生就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教育孩子,无分性别,无论男孩女孩,不该一视同仁吗?不少懒惰的男孩子都是在这样家庭环境中养成的吧,因为他们志向远大、气血方刚,是做大事的人,所以有理由漠视一切、放纵自我?现如今在大学中,容易受诱惑、颓废的大多是男生。普遍的看,男生自制力往往比不上女生,生活习惯也马虎随意,懒散如同传染般侵袭宿舍,只有少数有坚定目标的人可以幸免。这也是就我们学校而言,不知其他名校如何,暂且不论。即使某些单位的职位只招男性,这仅仅是因为这份工作更符合男生自身的本质特点,并不是女性一定不可胜任,正如同空中乘务员大多是女生一样。其实女孩的潜力不可估量,至少是推得动的大波浪。从初中到大学,我一直都在女生居多的班级里,感受颇多。深深认同“每个女孩子都是一座宝藏”这句话,至少我接触的女孩子都是可挖掘的。不管成绩高低,这并不能成为衡量一个人优劣的标准,我真的看到了不同女孩子身上的特质和追求,她们往往比同班男孩子更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且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寒假去看望高中班主任,他就跟我们吐槽,他带的理科班不太好管,没有我们之前那样齐心。的确,我高中所在的班级就像一个大雪球,越滚越大,凝聚着巨大的力量冲向远方。被带动的同学拼尽全力,跟紧步伐,无论有希望考上或是相差甚远,都不曾放弃,正如我,就是被这种欣欣向荣的氛围感染,怀有坚定的信念,不服输地向前。所以,我不觉得女孩子的一生就被家庭所禁锢,我们都是平等自由的,该有自己的规划和追求。
前不久重温《七月与安生》,忍不住淌下眼泪,这一次是真的看懂了,看到了自己。安稳的人想流浪,流浪的人想安稳。最初的七月是所有父母的理想女儿,在家乡按部就班地工作、结婚、生子。安生一直都是放养,她学历低,为了成全好友,选择背上行囊背井离乡,过上自由快乐却糜烂的生活。我曾经想安稳是一种幸福,可寒去暑来,一年又一年,我审视了不少人的一生,并不深入,却惊觉许多人的人生确实是把每一天重复着过,毫无生趣。恐惧从心而生,掏空我的身体。忆起钱钟书写的《围城》中的一句话:“婚姻就像围墙,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来。”人啊,一旦陷入生活漩涡就有太多身不由己、无可奈何。倒不如趁着年轻多折腾,哪怕受苦受难,也不虚此生。一眼看得到未来的生活太可怕,就像久处泥潭,无法自拔。许多女人的一生已经被爱和责任禁锢,一辈子在厨房勤勤恳恳,这是自愿无私的事业,命好就家和万事兴,命不好,就凄凄惨惨戚戚。
又逢春节,虽不比以往热闹,外婆家来拜访的客人还是络绎不绝。外婆年纪也大了,做一大桌子菜还是比较劳累,我虽不会炒菜,还是尽力多帮她分担,其实并不是觉得就该我去做,只是突然长大了,应当体贴老人,这也是自己尽孝的一种方式。在放寒假之前,闺蜜问我寒假的计划,我毫不犹豫地说:“虽然想打工挣钱,但还是愿意多花时间陪陪家人,尤其是老人。”这种想法并非是虚词,有些敏感的常理尽管心知肚明,还是不愿点破,不愿触及,既然无法避免,只好减少遗憾。我们的生命在做加法,老人的生命却在做减法。懂事,真的需要时间。成长,真的需要代价。
有时候,真的希望自己不要那么懂事。偶尔大吵大闹一次,宣泄自己的情绪。而我只会把内心的空寂沉入心里,任凭它在某一个瞬间肆意进击。我忽然记起自己曾经也活得轻盈,喜怒无常,之后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云淡风轻。因为我知道,只有迎合、伪装才能满足期望,让生活如流水般的缓缓淌过。
女孩的懂事并不是软弱,沉默不说出口的话不代表不懂得,命运的捉弄不代表不反抗。我们懂事得早,注定承担得多。如果可以,多希望自己再任性一次、对不想做的事情再勇敢反抗一次…不为别的,只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