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这典故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说,原本应该是三个裨将,也就是副将,他们的智慧加起来不会弱于一个诸葛亮。但民间传着传着,“裨将”便成了“皮匠”。
另一种说法,则是说三个“丑”皮匠用智计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当然,那个故事太牵强附会,当不得真,但总归两个版本中竟没有一个真的说“臭”皮匠的。
那皮匠到底臭不臭?这话问起来未免外行。新剥的生皮,自然是有一股腐臭的味道,即使是鞣制好的皮革,也会散发出淡淡的味道。这个味道其实是动物皮革自身所带的,可以理解为动物的体味。但皮料堆在一起,味道一叠加,人们闻起来便是臭的。皮匠经年和这些皮料打交道,身上便满身都是皮臭味。就如同厨师身上的葱花油烟味一样,怎么洗也洗不掉,仿佛已经融入了骨血。
忠叔是个老皮匠了,家传的手艺,祖上给清朝王爷做过工,也算是半个国手。老伴儿是个绣娘,倒是结婚以后才学的手艺。两口子也没啥别的本事,就靠这手艺糊口,日子倒也过得不错。膝下有一女,也已经成了家,还有一个可爱的小外孙女。
忠叔住的地方,原本是个镇子,紧挨着城区。镇上只有忠叔一个皮匠,除了做一些修补零活,忠叔还时不时做一些皮鞋皮包来补贴家用。忠叔手艺好,买卖也实诚,做出来的东西又耐用价格还不贵,所以每次有新的手艺活出来,都能很快卖出去。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不过这几年,忠叔发现自己做的东西越来越难卖。镇上的人穿的鞋,背的包,都紧跟城里的潮流。年轻人说,那是时尚。包上加了好多忠叔看来华而不实的的装饰,但确实好看,相反忠叔那种一板一眼的手艺,大家就觉得老土了。而且现在都是机器做,出来的东西看着也不赖,价格反倒比忠叔这还要便宜,大家渐渐就都不来忠叔这买东西了。副业不好做,主业也好不到哪去。原来大家的鞋或包哪里破了,拿过来忠叔这修修补补接着用。现在日子过的好了,虚荣心也多了,东西破了就破了,扔掉买一个新的也花不了多少钱,谁还来补呢。
忠叔这生意不好,老伴儿那也一样。做了大半辈子的手艺,突然发现养活不了自己了。
忠叔的女儿在城里一个很不错的公司上班,女婿更是吃皇粮的。两口子挣的都不少,觉得忠叔年岁大了,这费力不赚钱的活计早就不想让他干了,但架不住忠叔死心眼,好说歹说非要守着自己的皮摊子。这回,忠叔也服软了,乖乖跟着女儿去了城里。
城里和镇里的生活氛围完全不一样。镇子上都左邻右舍的,即使不买东西,也免不得见面打个招呼唠两句闲磕,到了晚上老哥几个凑一桌,喝点小酒吹吹牛,热热闹闹的别提多美了。到了城里,女儿女婿倒是孝顺,在城中心一个挺好的小区买了个两居室。但老两口谁也不认识,出门连个聊天的人都没有。
小区里的其实老人也不少,但大部分都是牵猫遛狗,要么就是提个鸟笼子晒太阳,自娱自乐或者几个相熟的扎堆抱团,忠叔和他们也凑不到一块去。还好,女儿女婿平时忙,小外孙女便送过来跟着老两口住,也算是还有点含饴弄孙的乐趣。
平日也能看见那么几家是遛娃的,小孩子玩心重,忠叔还瞅着人家面生呢,小外孙女不一会儿却跟那几个小孩玩的嘻嘻哈哈了,临走还相约第二天一起继续玩。老两口也算是借这机会和那几个孩子的爷爷奶奶熟了起来。
过了几天,忠叔看平时活泼得像小麻雀似的小孙女,情绪很是低落。问她怎么了,她只是摇摇头却不肯说。问的急了,小姑娘小嘴一扁哇地一声就哭了出来。这老两口可慌了神,赶紧好说歹说才哄住了,以为她被人欺负了,就给女儿打了电话。
女儿下了班过来,问来问去也没问出个所以然来,最后还是女婿有办法,终于套出了话。原来,本来玩的挺好的几个小朋友,突然都不带她玩了,说她外公身上臭烘烘的,也都嫌弃她。小姑娘虽然委屈,但她心思透,没有跟外公说,即使妈妈来了都没说,只告诉了爸爸。
这下全明白了,忠叔叹了口气,女儿也犯了难。过了会,女婿说:“要不先把囡囡接去我妈那吧。”谁又能说什么呢。小外孙女一走,老两口这日子又空落落的了,忠叔每天不是发呆,就是摆弄他那些物件,只是把他的所有衣服都从新洗了一遍。
一转眼,囡囡要上小学了,两口子给她准备上学用的文具却犯了难。现在的儿童用品,都很难让人放心,带着闺女去逛商店,不是味道太重,就是掉颜色。眼看就要开学了,书包的事还没解决,总不能让孩子直接抱着书去上学吧。
“要不,让爸给囡囡做一个?”女婿的这个提议得到了全家的赞同,忠叔更是回了魂一样,整个人都好像年轻了。不到一天,囡囡上学的小书包就做好了,忠叔说,这是这辈子最满意的一个作品。
上学第一天,因为女儿女婿上班忙,这接送孩子的任务就归了忠叔老两口负责。
快放学的时候,老两口早早就到了校门外,又怕自己身上味儿,老两口就找了个清净的地方等着。可左等右等,孩子们走了大半,还是没看见小外孙女。老两口以为看丢了没接到,正在着急,就看见囡囡神气活现地在一群小朋友的簇拥下出了校门。看着囡囡身边好多小孩,忠叔也没敢上前,想等他们散了再过去。
囡囡却一眼就看到了忠叔,蹦蹦跳跳就跑了过去“这就是我外公,我的书包就是他做的!”她小脸红扑扑的,冲着小伙伴大声说道。
“哇!”一群小朋友睁大眼睛好奇地看着这个其貌不扬的老头。“呵呵,小朋友你们好啊”忠叔只好笑眯眯地打招呼。
“什么味儿啊”一个小男孩突然捂住了鼻子,忠叔脸上笑容一僵,不由得偷偷看了看小外孙女。却见囡囡挽住他胳膊,“这是我外公身上的味儿,外公他可厉害了,这味道就是昨天他给我做书包留下的,不信你们问问是不是一样!”
这下小孩子也顾不得什么味儿不味儿了,一窝蜂拥过来闻闻这,闻闻那。刚才那个小男孩抢着说:“爷爷,囡囡的小书包真好看,我也想要一个,您可以给我做一个吗,我可以让我妈妈出钱买。”其他小朋友也使劲点头。
这时候,这些小朋友的家长也都围了过来,弄清楚原委了以后也都对忠叔的手艺赞不绝口,表示如果忠叔愿意做的话可以出钱给自家孩子买一个。
忠叔哪见过这阵仗,匆忙撂下一句回家商量商量就带着囡囡逃也似的跑了。回到家,囡囡绘声绘色地给爸爸妈妈讲述了一遍,女婿笑着说:“这敢情好啊,爸这手艺又可以拾回来了。”
“我怕身上又有味儿。”忠叔小声说。
“不会的外公,现在他们都可羡慕我身上的味道了,都说这个味道香呢。”囡囡又跳出来安慰到,这小妮子自从回来到现在兴奋劲儿一直没褪去,小孩子就是这样,有一个小伙伴们都羡慕的小书包在她看来就是顶了不起的一件事。
“那好吧。”忠叔的老脸终于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
没几天,囡囡班上的小朋友都背上了忠叔做的书包。忠叔做的包虽然朴素,但胜在大气,毕竟是当年的宫廷传承。其实经历了那一阵浮夸的潮流后,现代人的审美又恢复到了那种简洁大方的风格。
从那以后,不仅囡囡成了学校里人人羡慕的小公主,连忠叔家也开始热闹起来。除了经常有小朋友来上门参观,连好多大人也经常慕名来光顾。后来忠叔索性把自己的摊子又支了起来,每天忙活的不亦乐乎,都成了小区里的名人。女儿女婿看着他天天笑口常开,也很是高兴。
小区里的老刘,跟忠叔也算是混熟了的老朋友,每次孙子来都会先跑去忠叔家,弄的他这个爷爷面子很挂不住。这天忠叔又在做活,老刘探头探脑地跑进来,“我说老忠啊,咱老哥俩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今儿难得天气好,我孙子一会就来,你这老家伙可不能跟我抢了啊。”忠叔听完笑骂道“你这老不讲理的,腿长在你孙子身上,我哪管得了啊。”
“人家都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你这一个臭皮匠就比我这亲爷爷还顶用喽。”老刘垂头丧气地一屁股坐在忠叔边上,说完,老哥俩相视一眼同时哈哈大笑,笑得窗外晒太阳的鸟儿眼睛都眯了起来。
(完)
爱写短篇小说,都是有感而发,如果喜欢,不妨关注一下,每日更新。
——字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