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导航的帮助下,我们来到了淅川县丹江口水库风景区。
上午11点,车在一个宋岗镇的地方停下,路边的饭店一个挨着一个,饭店的名字多与“鱼”和“渔”有关。我们决定先去吃饭,就选了一家叫“好再来鱼坊”的店进去。饭店里可以供应的鱼有好多种,有活鱼鲜鱼,也有冷冻鱼,却没有哪一种能明确是从丹江口水库中捕捞而出的。厨师的厨艺也一般,这主打“鱼”的一顿饭,红烧的鱼块和熬制的鱼汤都极普通。其实这也是风景名胜区常见的餐饮现象罢了。
饭后休息了一小会儿,我们去水库风景区。一行人头顶烈日,站在丹江风景名胜区的巨大刻石前合影留念。然后,站在水库堤岸的最上方远眺。极目望去,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感叹,好大的水啊!往远处看,一眼望不到边。从近处看,水面上有不大的波纹。烈日下,水上闪着点点银光天。天是有一点灰色的蓝,天空中偶有一两朵絮状的白云;而水也是蓝色的,水映着蓝天,但水色的蓝似乎比天空的蓝更纯净、更深邃。站在堤岸上远眺着这一方茫无际涯的水,心胸也顿时开阔起来。
买了票,我们去坐游船。我先是在舱内一个座位上临窗坐定。船开始行驶后,通过船窗去看窗外的风景。船行近40分钟了,眼前的景色似乎还未有什么变化。水面似乎很平,远处偶有一艘游船经过。视野内,除了一色的水和天,别的就什么也没有了。远处有连绵起伏的山峦,这群山隐隐的,云山雾罩着一般,细看却是有着一定的层次的,让人想起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同行的人有的跑到船后边的甲板上去看船尾及周围的风景。有人靠在船的栏杆上临风而立,若有所思地望着远方;有人趴着,把手伸到船舱外去触摸水,感受水的不一样的清凉。我的同伴用我刚喝完的农夫山泉水瓶去舀库中的水,船在行驶中,船边的水浪格外猛,用瓶子去舀水便艰难了许多。好歹舀了少半瓶水,我们一个一个像品尝美酒一样地各喝了一口。好多年没有喝过自然的水了,这水很清冽,味道跟我刚喝过的农夫山泉基本一样。
船行过程中,经过丹江口大观苑,从远处能看到大观苑中的观音像。曾游过大观苑的游客,自发地给大家讲起了大观苑中的游乐项目。
继续行使,水面变得窄起来,两岸的山似乎也近了许多。山是绿色的,而水映着山,水也变成了绿色,是那种浓稠的墨绿色。在烈日下闪着光,丝毯一样。水面越行越窄,驾船的司机在一处三面环山的地方停下来,说雁口峡到了,并指着崖壁上的三个红字让我们看,拍了一张照片后,掉头行驶。
回来的路上,大家安静了许多。有人拿出手机,不知用了什么工具,测算出了船行的速度是每小时20公里。有人百度了一下,说淅川的这一片库区是一个蛤蟆的形状,并指给我们看我们目前在蛤蟆的哪一个部位上。
船前后行驶了近两个小时。在船上,我的心变得格外平静,似乎什么也不想了,也许这就叫“物我两忘”吧?船行中,我还特别想对着临窗的风高歌一曲。途中,我曾经把手机上的酷狗音乐打开,听了一会儿那首我非常喜欢的《山水恋歌》,并跟着哼唱了一会儿。
上岸后,我们商量着去渠首,也就是丹江口水库上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取水口。渠首处有一方石碑,上面写着“中线渠首”四个红字,我们在那儿留了影。站在石碑处往远处望,一条工整的人工渠像一条带子一样伸向远方。渠中的水与渠浑然一体,看起来不像水,倒是像牛乳一样。站在桥边,隔着栅栏,我们看着取水处的闸,一个同伴给大家解释着工程的取水原理,什么“虹吸”,什么“u型通道”之类的,讲得头头是道,反正是想跟我们说明,南水北调工程是有着精心的科学的设计的吧。
不知不觉就傍晚了。回去的途中,我们又顺道去了渠首不远处的汤山湿地公园。公园的别的地方和我们常见的游园大体类似,但浮雕广场和山顶的九重阁却让人难忘。浮雕广场边上的公告牌简要地说明了1958年至今的几十年间,在国家的巨笔擘画下库区的建设过程。山在崖壁上的一群浮雕,似乎在生动地讲述着这一段战天斗地的雄壮的奋斗史。沿着山路,走上山顶,见到的是一个巨大的平台,九重阁就气势雄伟地耸立在这平台的中央。站在平台上四处望一望,每一处都是一幅绝美的风景画。尤其是站在平台上看丹江口水库,库区真的看起来像一只静卧着的蛤蟆。落日下水面,闪着橘红色的光,天地间充斥着一派欣欣向荣的气息,充盈着一片人间的暖意。从这里看南水北调渠,像一条带子深向远方,溶入了天地之间,像极了一条天河。
这一日,在淅川丹江口水库风景区,感受到了风景的美好,更感受到了水库建设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气魄的宏大和壮丽。这一方水的秀美、这一条渠的壮美之外的意蕴,也许会让我在游览之余回味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