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享状态中思考和学习,效果更好!
研究商业的原则之一,是不要执着于某些概念。
不要把商业当成物理学来研究,也就是说,不要认为有什么恒定不变、百试百灵的商业规律;
同时,在研究商业时,最重要的就是归因能力,一定不要陷入典型的几个归因误区。
要敢于跳出概念的束缚和框架。
什么是跳出概念?
举个例子――
在讲迪士尼的时候,提到迪士尼和苹果共有的一个产品哲学,叫“高度控制” 。
这两家公司,在各自产品上都有一种理念,就是由它来掌控每一个产品的细节,并且营造一个封闭的环境。
就像迪士尼乐园的园区和iPhone的系统,消费者和开发者是不能参与的,为的就是保持整套系统体验的完整性。
“高度控制”的产品哲学,也就是“只有我来高度控制一切,人们才能享受最佳的体验”,这和MUJI(无印良品)公司的管理相似。
无印良品号称一款新品研发成功后,不出一周就能投放全世界各地的专卖店。
他们还有一本内部“大典”,对服务人员从客户跨入店门第一步开始,如何说话,如何推荐,甚至手势动作,都做了详细规定。
无印良品的“大典”内容月月更新,更新来源于各专卖店的一线员工!
这是不是也是一种“高度控制”呢?
从迪士尼和苹果的产品哲学出发,再延伸到无印良品的店面管理风格。
和我们的一贯认知相符的是,日本很多零售企业,如无印良品、优衣库等,他们的店铺管理是非常优秀的,尤其是对细节的把握,特别到位,给用户创造了,非常良好的购物体验。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各家企业对“高度控制”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但更多的核心是:想强调“系统的封闭性”。
无论是迪士尼乐园、苹果系统,还是当时延伸到的VR环境,都是进去之后就“与世隔绝”了。
这种“高度控制”,有一种把你与外界隔离开来的感觉。
当然,隔离的目的不是囚禁你,而是给你更好的品质、一流的产品体验,也就是苹果和迪士尼的产品哲学和信仰。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无印良品的店铺管理哲学,有其独特的“高度控制”。
我们不要轻易否定差异化的想法, 商业里的概念,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物理学定义,这些概念的定义,其实是可以流动的。
我们可以给零售行业的“高度控制”,注入一些新的含义和元素,从“系统的封闭性”,到“通过无限拆分服务的环节,把控整个服务和用户对接的各个界面”,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角度。
管理井井有条的无印良品和优衣库,都值得我们学习……
但本质上,我们学习的,是其经营的思维和策略,而不是所有管理的细节!
所以,从本质上看,在这里,“高度控制”这个概念具体是什么定义,已经不重要了,而能够回到对这几家公司的,本身的商业思维和本质的观察,才特别重要。
至于怎么去归纳、用什么词来归纳,其实只是方便我们来记忆和理解,并不影响事实本身。
我们在研究商业的时候,在学习同行的时候,要敢于跳出概念,回归到事情的本质中去,这就是我此时此刻特别想说的!
接下来,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如果太执着概念本身,会出现的一些问题。
相信听完之后,你会更加理解我所表达的意思。
小米公司在前几年非常火的时候,提出过一个口号,“专注、极致、口碑、快”。
非常喜欢和认可这个口号,当时也有很多分析师,拿这七个字做了很多文章。
但你可能也发现了,这两年,小米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整个企业速度也慢了下来,再也没什么人提这七字口号了。
但是,难道因为小米现在发展慢了,我们做事就应该“不专注、不极致、不要口碑、不快”了吗?
小米这件事,有三点很重要的启发:
一是我们应该意识到,任何概念都是高度抽象和模糊的。
就像我说的“高度控制”,或者雷军说的“专注”和“极致”,其实都是对复杂现实状况的一种高度概括。
而一旦我们对客观世界做出了这种概括,就会损失很多可能有用的信息。
例如,做企业“专注”很重要,但是什么时候该专注,多专注叫专注,专注多久合适呢?
譬如,小米还做很多投资,打造小米生态链企业,这种行为是否不专注呢?
同样,“极致”也是一样的。
多极致叫极致,在什么方面极致,为了极致不计成本是否可行呢?
在一句口号,或者一组概念里,为了表达简练,这些问题,都不得不被忽略了。
当然这种概念和口号也有它的作用,比如能让我们快速理解和记住一个东西,人与人之间交流也非常方便,但商业概念本身,是必然有它局限性所在的。
这就是我在这里想说的第一个方面。
二是由于概念往往是高度抽象的,在理解概念的时候,我们容易进入 一个经典的思维误区,也是美国投资家查理·芒格经常说的一个概念, “证实性偏见” 。
其意思是说,当我们脑中有了一个概念之后,会不自觉地寻找支持这个概念的相关证据。
比如当你知道了“专注、极致、口碑、快”之后,可能看很多公司时就都想套入这些概念。
看到老干妈,就想,老干妈非常专注,这么多年只做辣椒酱,而且做到极致;
看到顺丰,就想,它口碑很好、服务非常快速,所以能够火。
这些说法虽然没错,但是它把一个公司的成功大大简化了!
因为没有公司,是因为口碑差成功的,也没有因为产品特别难用,服务不到位而成功的。
所以如果说,顺丰是因为口碑好和服务快速而成功,等于什么都没说。
而当我们脑子里有了不完整的概念,又找一些事实来反复印证这个概念时,最后就会陷入――
对真正深入思考的停滞和愚钝!!
第三点启示是,一旦陷入了对商业概念和理念的执着中,往往会有一种自以为掌握了武功秘籍的错觉。
就好像能做到某些口号和概念,就一定能达到某种成功了。
但其实,现实总是更加复杂的。
没有非黑即白的两极标示,正如之前说的,商业没有必胜的法则,没有绝对的对和错,有时候,赢家自己给自己的归因都不一定是准确的……
这也是商业的魅力所在,因为它不是恒久不变的,而是它一直是发展变化的!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或者至少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获得很多新的关于行业的启示和感悟……
说到这儿,我们整体总结一下:
由于商业概念是高度抽象的,所以在抽象中,我们会损失很多信息;
而如果我们在使用概念的过程中,不断希望能寻找证据来支持这些概念,就容易陷入“证实性偏见”;
而一旦陷入“证实性偏见”,其实我们离独立的深入思考,以及真正的成功,就可能越来越远了……
这也是此时此刻我最想传达的一点,就是要敢于破除概念,回到事情的本质!
研究商业,学习我们的行业标榜,特别是研究零售行业的本质和规律:
千万千万不要太执着于概念本身(比如,所谓新零售的一些概念和理念)。
比如,新零售有一个重要的理念是,尽量减少顾客选择的时间和空间――那是不是就解读成我们在选址的时候(社区生活超市)卖场越小越好、或者各个类别的单品数越少越好呢……?
学会对真相的商业观察,和对事物的独立思考,不要把任何理念当成你经营企业的圣旨和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