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照片和短视频占据人们大部分生活的当下,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还要阅读?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回答孩子,那一定不要错过一个宝藏综艺,以及一场对话。
一、《但是,还有书籍》
前段时间,豆瓣上一封8年前的寻人帖,被人翻了出来。
他是图书馆的管理员,自来卷、30来岁、戴金属框眼镜、鼻子有点儿大……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每次都在自学波斯语……
这个帖子之所以被翻出,是因为这个人在宝藏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2》里出现了。
《但是,还有书籍》第一季播出的时候,好评如潮,豆瓣评分9.0。如今,第二季强势回归,豆瓣评分直飚9.4!
这一季,讲述的依然是那些跟书结下不解之缘的人的故事,观众们会不由自主地被每一个爱书之人身上的那份专注、执着和热爱所触动。
帖子里寻找的人叫顾晓军,是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
他还是一个书痴,用导演郝雨竹的话来说:“他自己就是一座图书馆,一本百科全书。”
在图书馆工作的13年里,顾晓军自学了法语、希腊语、意大利语、波斯语等十几种语言。
而且,这些语言的学习,并不是简单地一知半解,而是直接能阅读原版书籍的程度。
看到这里,孩子为什么要阅读?第一个回答就出现了,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阅读是基础、最重要、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第二个回答很简单,就两个字——热爱。
大学毕业后,顾晓军干过旅行社销售,也在奥组委做过场馆管理,时间都不长。
顾晓军热爱的是中西方古典文献。
为了读到更多的一手资料,2009年,顾晓军成为国家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
他学语言、做研究,不走专业人士的晋升道路,不写论文,也不评职称。在他看来,阅读简单而纯粹,是内心一场漫无目的的畅游,是对书籍深入骨髓的热爱。
第三个回答,阅读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阅读,让我们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跨越漫长的历史长河,重新认识那个时代的人和事。
顾晓军感性起来,常常吓到身边的人。拍摄的过程中,他用法语读了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最后一课》的一句话:
“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的时候,只要好好保住了自己的语言,就如同掌握了打开自己牢房的钥匙。”
正要翻译成汉语时,他的声音突然哽咽了起来,一旁拍摄的工作人员都吓了一跳,他连忙解释:“每次读到这段,我都比较激动……”
我们都生活在和平年代,是什么让我们始终不敢忘记,将尊重生命深刻于心,对当下生活心怀感恩之心?是历史,是书籍。
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比如阳光、空气和水,还有图书馆的书籍。
纪录片名字中的“但是”两字很妙,孩子为什么要阅读——
虽然现实生活浮躁无聊,但是,还有书籍;
虽然网络世界戾气横行,但是,还有书籍;
虽然未来充满着不确定,但是,还有书籍……
因为书籍,我们的孩子才能看到更远更大的世界,才能学会理性思考、远离盲从,才能拥有发现美好的眼睛和感受美好的心灵……
二、老喻对话曲晋:阅读构建孩子核心竞争力
从功利的角度讲,在教育改革的大浪潮下,阅读构建的是孩子的核心竞争力。
那些考上了特别好的大学,或者长大后表现得特别好的孩子,问他们成长过程中做了什么事情,几乎所有人都会提到“阅读”。
一份高考状元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除学业之外,80%的高考状元热爱阅读。
2019年黑龙江文科状元张子昂,从小就爱看书,还不是看漫画书或者图画书,都是以文字书为主。
《中国诗词大会》夺冠的武亦姝,从高一开始就在阅读名著,范围十分广泛,《聊斋志异》、《红楼梦》、《人间词话》、《小山词》都读过。
2019年温州理科状元邵奕佳,她喜欢通过阅读和与亲近的人聊天来缓解压力。
大家发现了吗?学霸们大多保持着海量阅读的习惯,但他们不是死读书,不是抱着同一种类型书籍,而是将阅读当成生活中的一部分。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大家认为的阅读就是看书,但现在来看,阅读绝不是看书那么简单。
其实,很多学习能力以及所运用的知识,都可以通过阅读来获取。
比如北京理科状元周展平,小学时就养成了阅读名著的习惯。他说:“读名著能引人思考,看得多了,思考的维度就多了,思考的深度也有了,对试卷上的阅读理解的分析能力也就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出来。”
热爱阅读的孩子,思考能力强。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是这样认为的: “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谁不善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
不爱阅读,对孩子的思考能力有哪些坏处呢?苏霍姆林斯基还说:“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奋好问,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原因就是他们不会阅读!”
阅读还是增加孩子识字量的最佳方式。拥有二十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的曲晋老师认为:“孩子3、4岁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去参加任何培训班、过渡班、识字班、入学准备班,国家的‘双减’政策就是在提醒家长,千万别着急,家长做到伴读,大部分孩子的识字量都会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