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人的地方,就存在光暗对立。
尤其让人难过的是,当一个地方的黑暗遮蔽了上空,那些微弱的光明该如何自处?是坚守还是变节?这是一个问题。
唐代王绩这首《过酒家》其二的最后两句所论述的现象很值得探讨。
原文如下:
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
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表面意思很好懂,眼看大家都醉了,我独自清醒算什么事嘛,也应该一起醉!
王绩的潜台词当然是反对这种醉汹汹的氛围,有着对现实“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愤懑和不满。
中华文化史上历来就有君子小人之别。小人以利相交接,喜团伙、爱做歹,无底线无原则,或则是自有一番歪理学说。君子清高独立,论理、讲义,有担当、负责任。所以在接人待物、为人处世、行为做事方面几乎是格格不入,彼此不投缘、不对眼、不融入,都在奇怪世界上竟然还有对方这么一种人类!都恨不得对方这一类人消失于世界才万事大吉!
但世事就是这般有趣,生活会提供很多平台让这两种人同台共舞。比如官场、职场等等。或者换个角度说,世界基本就是由这两类人组成,交集的概率太大了,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生活的真谛就是各种矛盾的碰撞,最后趋于一种大致的平衡。
但这个大致的平衡是放在一个很大、很长的历史时间轴上来看的。在相对短暂的一段时间里,自然可能会出现异常黑暗(可谓之末世时期)或大放光明(可谓之盛世时期)的时段。
君子小人,或者说是光暗的碰撞,就会有得意失意,就会有成王败寇。
于是,屈原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的愤慨,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清高想法。晋代陶渊明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硬气,唐代李白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不屑,宋代周敦颐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面对黑暗,这些勇士用自身的坚决守卫了光明,因此历代以来赢得世人尊敬。这当然是勇者!
但在生活中,更多是平凡而正义的小人物,身处妖风浓重之地,委实难以抉择。
比如曾经爆出某地官场塌方式腐败,政治生态极其恶劣,黑暗大行其道,光明几无立足之地,当此之时,能有何为?即使明哲也不能保身,又当如何?
鲁迅有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越是在暗无天日的环境里,那一丝丝的光亮才更显价值。越是黑暗,我们越要追光。如果没有坚守者、没有斗争者,那么必将是黑暗淹没一切。
历史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曲折和波折的。所以我们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要敢于面对歪风邪气和危机困难,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真正锻造成为烈火真金,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