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力量沉下去 治理效能提上来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新时代新征程,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提高治理能力。基层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是提升社会治理有效性的基础。要聚焦基层治理中的短板弱项,持续推动工作重心向基层下移、人员力量向基层下沉、服务资源向基层下倾,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推动基层治理、服务凝聚群众的优势,推动基层治理上水平、提质效。

        工作重心下移基层,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习近平总主席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强基固本思想,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基层是强军兴军的根基所在、力量所系,抓基层、打基础、保稳定的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要深化“五个优化”服务提质行动,完善社区党总支(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小组)+楼栋(巷道)党小组的组织体系,形成党委抓总、党支部抓面、党小组抓块、党员抓片的工作格局,切实把党的组织和工作延伸覆盖到居民家门口。要完善“多网融合、一网统管”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结合不同的资源优势、群众多元化需求,将综治、民政、城管、信访等各类网格整合成“一张网”,形成人员、职能、资源等有机融合,实现服务对象一网覆盖、服务团队一网统揽、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做到“人到格中去,事在格中办,难在格中解”,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人员力量下沉基层,锻造基层治理“生力军”。古人也常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干部下沉到基层、沉到一线,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党心所向,更是民心所盼。要全面推行“2112”工作模式,由乡镇党委每月制定选派计划,每月安排2/4干部固定参与住村工作,1/4干部参与乡村临时专项任务,1/4干部机关值守,确保乡镇干部全年2/3以上时间在村开展工作。以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抓手,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构建集“信息收集、问题汇集、任务分办、结果反馈”为一体的服务体系,形成群众按需“点单”、村(社区)精准“派单”、党员干部主动“接单”、定期公示“晒单”、抽查反馈“评单”的服务治理新模式,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元化需求,努力锻造一支推进基层治理的“生力军”。

        服务资源下倾基层,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要聚焦基层需求,统筹考虑乡镇实际需求和承接能力,制定乡镇行政处罚赋权事项清单、乡镇权责事项清单、县乡“属地管理”责任事项清单,加快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给基层更多的话语权和更大的影响力。要优化服务资源,统筹各级各部门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打包下倾基层,财政要优先保障村(社区)运转、服务群众、基层治理等工作经费,做到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基层办,从而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要以党组织包社区联小区工作机制为抓手,按照“不交叉、全覆盖”的原则,采取“1+N”结对模式,全县行政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社区结成共建对子,明确组织联建、资源联享、活动联办、服务联做、困难联帮等职责,切实在“联”上用心、在“包”上用力、在“效”上用情,积极构筑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