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一好友闲聊,他现在天津市的一个政府单位上班,是通过公开招聘过去的(顺带讲,这种单位只招收就读本科院校是985、211的硕士研究生),谈及对未来的向往,他充满了兴奋和期待,就像是自己努力了这么久应该获得的奖赏。
有种观点讲,微信兴起后,直线拉低了国民的幸福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绝大多数的朋友圈展现的都是自己阳光、灿烂的人生,对自己的失落、惆怅、无奈甚少提及,而且阳光的生活展示都是经过精心装扮,这样就存在一个引导方向:我看着别人都过得好幸福啊,我怎么活成了现在这个狗样子。是的,我们经常会被拉入这个泥潭,然后自己继续创造一些“阳光”的内容祸害别人。
统计学范畴里有一个概念,叫做幸存者偏差。之前统计学没学好,这个知识点还是在得到上学习到的。请允许我偷个懒,先拷贝个故事回来。
二战期间,盟军需要对战斗机进行装甲加厚,以提高生还率,但由于军费有限,只能进行局部升级。那么问题来了,究竟哪个部位最关键,最值得把装甲加厚来抵御敌方炮火呢?
人们众口不一,最后一致决定采用统计调查的方式来解决,即:仔细检查每一驾战斗机返回时受到的损伤程度,计算出飞机整体的受弹状况,然后根据大数据分析决定。
不久,统计数据很快出炉:盟军飞机普遍受弹最严重的地方是机翼,有的几乎被打成了筛子;相反,受弹最轻的地方是驾驶舱及尾部发动机,许多飞机的驾驶舱甚至连擦伤都没有。
正当所有人拿着这份确凿无疑的报告准备给机翼加厚装甲时,一位统计学家阻拦了他们,同时提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方案:加厚驾驶舱与尾部。理由非常简单:这两个位置中弹的飞机,都没有回来。
所谓“幸存者偏差”是人们忽略了筛选过程,使用筛选后的结果来作为判断的依据,从而造成决策失误的情况。
同样,抛开文章开头的观点,现在先分析一个现象。我堂弟原来在一所中专学校学习,觉着上学没用,年初退学去北京打工了,包括现在我的一个合伙人的表弟,正在上一个专科学校,感觉自己在学校耗时间没有,也决定要退学打工。是什么东西刺激这些火热的00一代——当然也包括我们——极度渴望迅速在社会中一较高低,除了教育背景存在问题外,现在很多人也被无意识的引导到了错误的方向。这些人坚持的观点是,上学没有什么用处,看一看社会上太多没有学历的成功人士了。但是又有多少理性的大脑能够想到,那些的光鲜的背后也是有很多的附加条件的,不具备这些筛选条件的早就被淘汰掉了,自然让他们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个案,他们无法感受到一辈子挣扎在社会底层的,没被取样到的人的煎熬和无奈,才会变得这么的信誓旦旦。盖茨、扎克伯格从哈佛退学继而创业成功这只是概率学中的超低概率事件,对绝对多数人没有参考价值。
这些都告诉我们:看问题、看事情不能单一。文章开头的那位好友后来和我谈他的工作,也并不是顺心遂意,有数不清的工作压力和人际焦虑;在朋友圈经常晒幸福的朋友,私下里坐下来聊,谈的越深入,不出意外的都是一些焦虑、失落、不满,有些不过是假装坚强。
我们一直在追逐,却忘记修身。
在时间管理坐标上,有一个分类区间是:重要且不紧急事件。这才是人生厚度的积累,很多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在一次次自我妥协中毫无建树。很多人认同读书对我们很有帮助,却一直在挤占本应该读书的时间,甚至可以说,我们几乎没有任何静下心来读书的时刻,因为这种行为得不到即时的反馈,无法享受到类似赌博立见分晓的快感,我们总是渴望立马看到结果,无所谓是好的还是坏的,以尽快决定继续或者暂停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我们应该承认,面对别人给我们营造的幸福圈,我们急了。
所以,真正的幸福应该来自于我们自己。多给自己点时间。
今天看了一段龙泉宝剑的制作宣传片,没有数千次的锻打,宝剑不能成型;没有优质井水的淬火,宝剑只能是生铁;没有数千次的打磨,露不出宝剑的光芒。
最后,视频编导还啰嗦: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