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160天
原文阅读:
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讲解:
孔子和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会请他再反复唱几遍,然后跟着唱和。
启发思考:
看到孔子唱歌的场景,必然又想起孔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再一次体会到,孔子对音乐的热爱有多么深厚。可见,在他的诸多头衔中,还得加上“资深音乐家”和“经典音乐传唱者”等。
“三月不知肉味”是夫子自得其乐的状态,而“与人歌而善”展示了孔子活泼亲切的一面。我们看到,在群体生活中,孔子是这么可亲可爱,绝非后世道学先生那种端着架子、呆木死硬的样子。实际上,真正能够打动学生和他人的内涵,不仅仅是博学高见,更是情真意切。真正能为人尊敬、信任的师长也一定是知情意合一之人。
在昨天(2020年10月18日)刚刚圆满结束的弘毅乐学书院之游学活动中,郑万耕教授、程光泉院长、李强老师、汤若飞师姐等师长们,被所有的师友们所钦佩喜爱。大家感受收获良多,幸福满满。他们被大家“送上膝盖”无数,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博学多识、高绝才艺和情深意真。
回到《论语》,孔子喜爱音乐,还因为音乐也是“礼制”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论语·述而》中有,“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加上“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这三条都既描述了孔子的行为,又表现了孔子之礼。礼的规范,是要协助我们避免陷入压抑、扭曲或虚伪的感情。这也是孔子主张的情感教育,真实、纯粹、彻底。
音乐是艺术、是美,也与道德有密切关系。“立于礼,成于乐”,礼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梁漱溟曾指出,儒家文化精神就是“乐”的精神。只是礼貌规矩地依据行为规范去做事,并不算至美至善,必须融会贯通,发自内心,才能成就真正的道德。对孔子来讲,音乐纯净无瑕,自成一个美的世界,同时,音乐也具有净化情感道德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