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二记》里有一段话:“本地人说不起白花的是‘波’,起白花的是‘涌’。‘波’和‘涌’有这样的区别,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可以增加对于‘洞庭波涌连天雪’的一点新的理解。”
诗词之美,怕是每个少年之朦胧感受。所谓朦胧,并非浪漫,反是不求甚解。若非从汪老此文中读到对于‘波’和‘涌’的详细区分,恐怕对于诗词,我也将一直满足于浅浅感受、草草臆断。
不久前,影视剧《寂寞空庭春欲晚》受大肆宣传,剧名着实凄美。单纯夸赞该句美者,多矣;思索为何该句美者,少矣;查阅该句出自何处者,又少矣;熟稔诗人细品全诗者,凤毛麟角矣。
经查,该句出自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刘方平,其因仕途不如意,后隐居颍水、汝河之滨。其诗多写闺情、乡思,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
《春怨》·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欲细细品味此诗,须得查阅“纱窗” 、“金屋”、 “空庭”、 “春欲晚”等诸多意象或典故;须得构造一幅暮春黄昏深深庭院残败景象图;须得设想失宠妃嫔困居深宫无心欣赏春天美景之凄楚寂寥。唯有下得如此种种功夫,方能体味“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之巧妙之酸苦。
《春怨》之景,其状萧索颓败,以渲染宫人心境凄楚,再明显不过。然诗词传情手法繁多,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用典、双关等等,若想深入欣赏诗词之美,非下苦功夫不可。
吾辈不求甚解之疾,许是源于学生时代课业繁忙:一来科目良多,无计照顾各处细节,况考证诗词于提高分数又无直接裨益,是以诗词止于背诵,囫囵吞枣而已,遑论品味;再来昔时信息手段欠发达,深究细考颇为费时,是以作罢。
譬如中学教科书上,易安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读之觉美甚,背诵则已矣。“瑞脑”、“金兽”,是何意思?“薄雾”、“浓云”,是何季节?理科学生,似乎没有时间提出甚至思索如此这般缥缈虚无之问题,即使偶然获知,倒也无甚意味,毋如解出数理化难题来得潇洒快哉。何况整首词句间之逻辑关系,上下阕之意象转换,皆须费时费力研讨探究;就连“帘卷西风”之顺序,也值得玩味。昔时仅以背诵为终点,虽可以理解,但真真是辜负诗词了。
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大意是:以前的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如今的人,学习却是为了装饰自己,给别人看。这话不假,扪心自问:看书是为了圈里晒晒,俘获夸赞;还是为了汲取前人之思索精要,提升自我?是关注看书所得,还是关注看书之数量?每每念及此事,余心甚是悔恨。深挖一本好书,胜过涉猎数本;细品一首佳作,胜过背诵数首。
少年若重来,愿细品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