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在听从他人描述和亲眼所见之间,我们通常倾向于选择前者,不过这话也说明了耳听往往会迷惑自己。
眼和耳,是人类最重要的两个感知外界的窗口,当然,还有身体的触觉、味觉和嗅觉等等也都是,只是眼睛看和耳朵听,这两者应用最为广泛。通过这两个器官的接收,再经过意识的加工,判断就随之而来,各种判断的落实,也就是五彩缤纷的人类行为。
再进一步,我们甚至还不需要过多依赖眼见和耳闻等等外界器官,听到一句广告、见到一幅画面,我们会自然地凭借经验、知识和想象,去脑补、推演、价值判断,这就是素材的再加工。
于是,包装就应运而生。
包装,就是把想推出的东西附加些内容,令人接受。这些内容,老实点的,紧贴该东西的内容实质,夸张点的,便就天马行空,直至诱惑、欺骗了。
包装,最初并不是为了推销给他人,而是首先让推销者自己接受,自己都骗不了的东西,想骗人,那也就不是“好包装”。
自己骗自己的有哪些呢?例如明明是贪,却说服自己是进取;明明是淫,却说是情爱;明明是偷,却说是抄是借;明明是嗔恨,却说是教育人,为人好;明明是怨,却说是他人过错,太多念头,升起时也许我们还有一丝羞耻,转念一包装,便理直气壮。
进一步,麻醉自己以后,便是推己及人,生活中间也比比皆是。
例如情商的包装,情商是个好东西,令人令己都如沐春风,可是,说到底明明应该靠实力,却偏偏通过情感技巧去展示,包装过头也非好事。通过理论、案例的包装,越来越多的人相信,通过情商可以更成功,却忽视了没有智商的打拼,哪里来的硬货去支撑情商的忽悠,再广泛些,人情社会又怎及有规有矩有法有律的社会文明有序。
再如信念的包装,自信的人,怎么看自己都是美好的,软弱的人,怎么看自己都没那么强。同样是面对自己日渐臃肿的身材,有人自惭形秽,有人却认为福气将至。推而广之,落难到了极致,被命运撵着走,有人便会崩溃,也有人,能够否极泰来,建立强大的政权。
所有感觉、想法、理论,都能拿来包装自己的选择判断,辩论大赛上,正反两方各执一面激烈交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日常生活中,脑中心中,面对茫然的未来,也同样会天人交战。落实到群体生活,反应在书生意气,党同伐异便会形成,成王败寇,施粉墨于己,泼脏水于人,说着说着,也许自己也信了,别人也信了,也是种包装。
或许,很多真相会湮灭、甚至会颠倒,但包装的故事永远会上演,而且,无论怎么包装,总是得先让自己信,才能让人信,让自己感觉美好,才能让人感觉美好,所以,我们永远不必担心真、善、美的意愿会消失,即使世界再丑陋,总会有人把它打扮包装成趋向美好的事物,慢慢地,信的人多了,信的心齐了,信的念坚了,世界也就真的那么走了。
再到了一定的时候,生活安定了,人们富足了,人心游浮了,对包装的东西就产生怀疑、否定,新的、甚至反的理论包装就逐渐走上舞台,再一次演绎物极必反的规律。
我们常说,群众创造历史,每个群众,都是活生生的个体,心念的包装,躲藏在他们背后。集体的心念,集体的包装,形成时代环境、区域人文,可以体现在城市建设、金融市场、传媒出版、音乐诗歌等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每一个细节都仿佛是心念包装的DNA片段,通过这些东西,高智慧的人,可以看出全息的社会现状和动态未来,如同高度专业的考古学家,通过一个墓葬、一个遗址、一块头骨,就能读出海量的历史信息。
身处局中的人,是无法看清全貌的,也很难做出超越包装的智慧判断,就像考古学家在现实社会中不能代替政治家去掌舵。这些智慧,这些专业,源于超越——对包装的超越,也就是对自己的超越。
认识自己,看清自己,从认识心念的包装开始,认清为何包装、谁来包装,包装者又有无包装,照破对知识、对自我的执着面纱,然后才能谈超越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