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现在你们还有这样的习惯吗?家里吃饺子的时候会在里面包一枚硬币,能吃到所有饺子里唯一一个有硬币的人,据说是有福气的。
我们家隔代单传,我爷爷、我,承包了家里的硬币,只要有我们两个人在场,硬币的去向基本上就明确了。爷爷是十次有六次吃到硬币,剩下的四次是我的。很奇怪,那硬币真的很挑人,这可急坏了弟弟。
因为弟弟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大家都很宠他。有一次饺子刚出锅,他赌气用筷子把盘里的饺子都戳了个遍,也没戳出硬币,就泄气地坐在一边,由此我知道这顿饺子他是吃不多了。该不会是掉到锅里了吧?如果饺子包不好煮的时候是会破的,弟弟也够倒霉的,全戳了都找不到硬币。我想着这样我吃着也省心,可以一口一个,不用担心被硬币磕到牙。
接下来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我一口咬下夹起的第一个饺子,牙就被磕到了,由此可以想见弟弟的内心当时有多么绝望。
今天主要讲的是我爷爷,他虽然常吃到硬币,但他是否有福却值得商榷。七岁被过继到是光棍的城里亲叔叔名下,在学堂度过六年读书时光,叔叔是教书先生,教他认字读书,一年四季都有零食,那时他的生活比同龄孩子优越很多。
十三岁时,美好的生活被打破了,他的叔叔生病去世了。他被接回了村里的家,当时大弟弟六岁,妹妹两岁,父母又有了孩子,他在家里像外人一样。又过了七年,他又添了个弟弟。但是他的父亲好吃懒做,倒是不吃喝嫖赌,就是常年说自己身体不舒服,生产队劳动也不参加。
回家后的第一年,为了一家子人的吃喝,家里开了个豆腐坊,赚不了多少钱,只是因为做完豆腐剩下的豆渣全家人都可以吃,可以落下这些零头。他就和他的娘一起做豆腐,中午是用木桶担着去卖,加了水的两只木桶对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来说有多重,何况还装满豆腐,爷爷的腿就是那个时候开始向O型发展。
十七岁要当兵,他的父亲在这个时候充当了好公民,举报爷爷身体不合格,有肺气肿,从小是病秧子,硬是取消了他的参军资格。其实是因为要是他走了,家里的活就没人干了。不然的话,我就有一个军人爷爷了,说不定他还能参加过抗美援朝。
他的性格就是什么都为别人想,一想到他走了家里的活没人干,弟弟又和父亲一样不吃苦,他的娘干的活更多。所以他没有去做检查来证明自己身体没病,没有和父亲抗争,放弃了他走出农村的唯一机会。
到了后来他结婚,家里当然分地分给他最小的、收成不好的,两个弟弟并不觉得对不起大哥。他们觉得让他干活就是应该的,分地也是想着自己分到好的就行。大事是这样,小事亦如此。这去哪讲理,但他也没打骂过兄弟。
因为家底薄,房子和奶奶一起张罗了十年全部完工,盖成大瓦房,由一间小平房盖成当时的五间大瓦房,那五件房是先盖了东边两间,后三间是后来续上的。其中辛酸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房子在我妈结婚后,重新划分,爷爷奶奶住东边两间,西边三间是爸爸妈妈,当时两个姑姑还没嫁人,她们都在那两间。盖了那么久的房,没宽宽敞敞地住过。
爷爷奶奶没有退休金,他们老了,干不动地里的活,就开始种蔬菜大棚,这几年爷爷连三轮车驾驶证也被收回了,超过六十岁不让驾驶机动车俩,他都七十岁了。而我们也不会再让他干这些活了。
做木工、去煤矿厂子里干选机上干活、做门卫、烧锅炉、年轻的时候跟着工程队在省里各个地方打转,他干的活不比别人少,却没好好享过一天福。
奶奶性格刚强,她受不了公公婆婆的偏心,和他们大吵过几次架,其实结果只能让公公婆婆更不喜欢他们,更偏心。爷爷夹在中间很为难。奶奶的父亲是有名的木匠,家境比爷爷好,她从小没干过苦力活,嫁过来亦如此。她身体也是经常七灾八难的,病秧子一个,地里的农活是干不了多少的。
在家的奶奶就是负责做好饭的,饭是十年如一日的几个种类,馒头、面条,各种精致小炒的菜式在我家是不会出现的。奶奶和妈妈这对婆媳做饭是如出一辙的单调,而她们似乎没动过改良厨艺的念头。
这是农忙的时候,要是爷爷闲下来,家里的洗碗做饭就是他的,到现在两个人老了,家里的饭大多是爷爷在做。做奶奶更是到了饭点,看不到爷爷就去会出去找他回来,我们就打趣她离开一会儿都不行。爷爷从做饭到洗碗全部承包,就连碗筷奶奶也不会主动去摆放,完全就是坐等开饭,像个十足的小孩子。爷爷比奶奶大五岁,一直让着她。
爷爷还有一个读书的爱好,这是他和他叔叔待了六年的积淀,做了一辈子农民,他还能拿起书来看,很不容易。尤其是春节前后,家里事不多,他就去向别人家借来《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之类的书,坐在那一看就是一天。除夕守岁时,他会有一晚上的完整时光去看书。这是一年中最惬意的时光。
吃到硬币有福气这个定论似乎不那么准确,它在爷爷身上就没体现。而且春节都要说吉祥话,像“碎碎平安”就是典型的反话正说,这大概也是吧。大概是吃到硬币的人承担了家里所有的霉运,然后大家只能祝愿他多添福气,少走霉运。要是弟弟知道是这样的话,他也不会热衷于那枚求而不得的硬币。不过为了保证他吃饺子的积极性,我还是不要告诉他了吧!
那些常常吃到硬币的人,祝你们一直有好运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