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先生的书,单从可读性上来看,排的上全国经济类作家前三。一本新鲜出炉的《腾讯传》,原本预备着留在过年读,没想到拿起来就放不下来。还没等吃饺子,一本书就读完了。个人感观,文笔依旧很吴晓波,叙事流畅,环环相扣。上一个给我这种感觉的作家还是金庸金老爷子,这本书起名《腾讯传》,听上去像是一个人的自传,全名是《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其实我觉得吴先生原本想把这本书写成一部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编年史。无奈这里面的是非曲直实在太过错综复杂,从作者的自序读来,单是腾讯一家的历史就让吴先生看花了眼,太多的线索细节淹没在腾讯内部的电子邮件里。要想写出整个中国互联网江湖,再把里面的罗生门一一理清。那个难度确实不是吴先生一个人可以办得到。
说到了互联网江湖,就必须要回到这本书开始的那个神奇年代,1998-1999。这两年之于中国互联网的意义不亚于1978年第十一届三中全对中国的意义。根据本书的叙述,那两年间诞生了搜狐和新浪,网易也在同时转型做门户。鲍岳桥写出了联众,朱骏做起了九城,陈天桥雄心勃勃开始了盛大,准备在几年后席卷中国网游产业。京东与阿里巴巴一北一南相继创立,再加上一个同时成立的当当,在了十几年后对零售业形成了致命打击。搜索领域出现了李彦宏的百度,以及后来与腾讯刺刀见红的那个周鸿祎创立的3721,另外再加上出身成分最好的携程。那一些年的互联网江湖突然绽放了一批堪称划时代的青年才俊,堪比足坛的1976与NBA的1996黄金一代。到底是写过《激荡三十年》的人,吴先生把这一代创始人与80年代的那群叱咤风云的人物做了纵向对比,学历高,背景草根,一开始就有赶上了互联网的风头与风险资金的风投,所谓的“带翅膀的创业者”。与上面这些后来大神级的门派相比,创办于1998年11月11日的腾讯,在当时更像是一座小庙。
没想到的是,不到十年,腾讯这座小庙就长成了江湖中的少林寺,与西湖边的阿里巴巴分庭抗礼,两者共同成为互联网江湖中的泰山北斗。故老相传,腾讯虽然贵为首屈一指的名门大派,看家的功夫只有一招斗转星移。你练网游的,腾讯第二天做一个一模一样的出来,再在qq上上个入口,不到三个月用户数就可以吊打你;你练杀毒的,腾讯第二天就弄个功能重合的内嵌到qq里面,更新qq同时就捆绑安装,再出来与你硬怼,分分钟碾压你;不信你看,就连是看家功夫QQ,也是偷学自西域某门派的ICQ。一时间,鹅厂一词令江湖中人闻之色变,“狗日的腾讯”成为武林公敌,人人喊打却没有一个敢于真正打上山门踢馆,腾讯大有从嵩山少林改换姑苏慕容的势头。
可是,作为一个1998年开始接触互联网的老司机,必须本着严谨态度说上两句。你说腾讯偷学也罢,说腾讯竞争手段低劣也罢,有一个事实不能忽略,在腾讯“偷学”来的那些东西中,最后的用户体验往往都超越了原来的那些。我实在无法理解,在一个源代码不开源的情况下,腾讯是怎么剽窃的人家?说QQ抄的ICQ,那ICQ后来怎么就没人用了?网游盛大可以买韩国公司的,为啥腾讯去买就成抄袭了?偷菜每家都做,腾讯可以买过版权,给原作者给过钱呀。要说QQ入口策略无坚不摧,新浪微博最火的那几年也没有折腾出更新的东西出来。更别说购物没做过阿里,搜索也没做过百度。可见根本不是腾讯的斗转星移厉害,而是对手的功夫根本没有做到家。如果硬说腾讯抄袭了人家的想法,你让西域硅谷的那些人看着与eBay很像的淘宝,与google很像的百度时情何以堪?
纵观腾讯的整个历史,只有一点我觉得腾讯做的很扯淡,那就是当年名噪一时的“3Q大战”。虽然两边的手段都很没有下限,可是周鸿祎更善于利用舆论工具为自己造势,搞得原本五五开的事件,闹得跟腾讯以大欺小一样。在本书中,我觉得吴先生写的还是比较中立,并没有“为雇主讳”,当然后来腾讯的战略也因此而改变,从什么都由自己做转变成入股注资,扶植,在互联网的江湖中,从一个门派慢慢变成了天下大同,现在的江湖有这个眼光的,除了深圳大学边的这个马掌门,就只剩下西湖边的那个马掌门了。正如《一代宗师》中所说,“一味求全无异于固步自封,你看到的只是一个武林,而我看到的则是整个天地”。
吴先生在这本书快结尾时对腾讯做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这一比喻我觉得也适合于所有从那个时代熬过了的互联网企业。“这是一个不完美的商业故事,就好像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完美的人生一样,它充满了青春的残酷气息,像一个朝着自己的目标呼啸狂奔的少年,外表桀骜不驯,内心却有着无所不在的恐惧。”心有远方,永如少年,或许是对于那一代互联网创业者的最好注脚。
回到1999年那个遥远的春天,那一年,我用的还是OIC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