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7日星期五雨
在现在住的地儿已经快半年之久了,地方不大,照理说周边的事物我应该大致都熟悉了吧,最起码关乎生存之类的适合口味的餐馆、大型齐全的超市、时尚点的服装店都具体知道分布在哪,有几家吧。
今天算是又刷新了对自己的认知了。
纵横两方向的街道,人来人往,两条街交口处坐落着一家超市,“24小时”、“折扣优惠最佳”、“新鲜果蔬”这些亮闪闪的字眼着实吸引了不少顾客。
第一次去超市时,站在超市门口,抬头仔细打量挂在一楼和二楼之间的牌匾,默默跟着读了出来:“24小时生鲜超市”。
读完走了进去,靠近前台收银的是水果,右边是奶制品区,后面几排都是菜类。走了一圈,感觉还行,之后我买果疏几乎都是光顾这里了。
直到前几天我的租友和我分享他的零食,挺好吃的,我便问他从哪儿购买的,他说的就是这家生鲜超市。
我一脸的疑惑与不解:“这超市名为生鲜超市,不应该只买水果和蔬菜的吗?还有卖饼干的?”他告诉我在二楼,顺着卖牛奶旁边的楼梯上去就是。“还有楼梯?我差点都不记得了。”
我不敢相信,我隔三差五地去那里,竟然会不知道有二楼。
于是我开始仔细回想我与“二楼百货”的一次次错过。
第一次我看超市牌匾名时,居然没有仔细看其背景。背后是透明玻璃,完全能看清里面货架上摆放着货物。
平日里去逛买,也很少注意那旁边的楼梯。偶尔注意到也只是看到个别人攀爬,我都没刻意跟随目光去看,还以为是货员整理货物,顶多也只是觉得二楼只是个储存室。
虽然经常和同事一同去逛,但买的都是水果类,从未有机会踏上二楼。有次在门口买了纸,也认为是打折促销搞活动。
越想越觉得自己很傻 ,有点不可思议,近在眼前却视而不见。今天果断吃完饭就顺着楼梯上到了二楼,一探究竟。
果然二楼布满了日用品百货,楼梯口就有我需要的一直没买的纸,立马拿了一包。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最近几天没怎么出来,还是觉得以后有更方便的购物一条龙,我有点欣喜,就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似的,赶紧连发几条消息告诉同事。
谁知道,她其实一直是知道有二楼,回复了我一个哭笑不得的表情。
有点被自己蠢哭了的心痛和无语。
我是多么节省的人啊!经常要货比三家取其廉。可是比起怕麻烦,我宁愿多几毛或者几块,也不想多跑路。
所以对于我来说之前的“三步走”真的让我厌恶至极。在一个餐馆吃饭,然后去生鲜超市买水果,完了之后还要辗转另家店买日用品。
还记得有次去同学家做客,去生鲜超市准备买点水果。谁知没买两样就重的受不了了,再想买其他的也拎不了,在路上袋子被撑破了,弄的我狼狈不堪。要是知道上面有其他可卖,我就不会买太多水果了。
恨呐,恨自己有眼无珠,没有发现二楼宝藏。
这次要不是租友的意外告知,我可能一直发现不了二楼百货的存在。
在我的惯性思维里,我就认为生鲜超市应该就只是卖果蔬的。没曾想过会不会有其他的卖品,这限制了我的好奇和探索。
以下几点是帮我维持惯性思维横冲直撞的加油站:
1.我去生鲜超市的时间多为晚上19:00以后,这个时候人也是最多的,大家主要是买果蔬回家准备晚餐,很少看见有人去二楼选购日用品。
2.楼梯口衔接买奶制品区,楼梯上都摆满了箱装牛奶。所以我一直以为那楼梯是“断壁残垣”只有半截,完全用来载放货品的,没想到通向二楼广阔空间。
3.本人购物有目标性,去生鲜店就为买水果,买好就走,减少了发现的可能。
一直以来惯性思维对我的影响极深,导致我惯性思维经常性发作的一大原因是个人生活经历,个人体验太少了。
我逛超市的经历很少,经常逛的人都知道模式,规模大几层楼少不了,各式各样的百货样样俱全。
应该很少有人像我这样扣“生鲜”两字,哪怕在一开始有顾名思义,也会带点好奇和探索,不会深信不疑。
除了惯性思维,我还缺少细心观察。
如果我在打量牌匾的时候瞅瞅旁边货架,如果我在货员登梯搬物的时候跟进目光抬头看看,如果我仔细看看收银台扫描的商品……
没有如果,不过还好半年后还是被我发现了。
有时候身处很久的环境,处了很久的人,你也未必熟悉和了解。近距离和时间久并不能成为你自以为对他们很了解的筹码,真实的让你惊讶到陌生。
打破惯性思维,多点好奇和观察,说不定会少错过很多美好事物或者优秀的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