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提到哲学和哲学书籍,就会觉得高深莫测,以致于望而生畏。后来,读了一些书之后,才发现很多哲学思想在生活中均有体现。而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更是从宏观的高度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阐释,让我们对哲学有了一个更明晰,更系列的认识。冯老的语言已是非常通俗易懂,但鉴于书中涉及的知识较深、较广,有些内容还是不好理解的。这需要用一种研究的心态去读、去品。或许,对此书的理解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但读书后的感悟却亦能指导我去寻找生活中的哲学,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有了更深的思考。
返老还童——生命轮回
佛家认为,生命是一个轮回的过程,感受最深的是“返老还童”这一成语,生活中不乏老人变小孩的例子。那日在医院的走廊里,我就亲眼目睹了这样的一幕,一个患中风的老人靠在墙上,任凭前面的儿子说破了嘴皮,就是不肯往前走,那噘着嘴生气的样子恰如一个撒娇的孩子。中风患者是需要多加锻炼的,儿子似乎是“急中生智”,从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又掏出一张一百元的,哄着前面的老父亲:“来,听话,你慢慢往前走几步,我就把这张五十的给你,你要是能坚强地再往前多走几步,走到我这儿来,我就再给你一百元,一会儿咱一块儿去买好吃的,好不好?”只见老人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笑意,开始颤颤巍巍地向儿子走去。这样的场景,乍一看不免觉得好笑,但笑过之后,又不觉眼中含泪。小时候,父母不也是这样耐心地教我们蹒跚学步的吗?如今,父母老了,有了病痛,变成了“老小孩”,需要重新学走路,更需要我们的关爱和呵护了。生命真的是一个轮回的过程。
过犹不及——中庸之道
“中”是中原方言的特性字,表示“不偏,中正,好”的意思;“中”是清澈如水,浩然正气,刚直不阿,不偏不倚,持之以恒。凡事要讲究一个“度”,水满则溢,过犹则不及。过于谦虚的人有虚伪之嫌;过于自信的人有自负之感;近些年过于追求经济利益,明显导致环境恶化,人心浮躁,所以,保护环境,读书修身,已被提到日程上来。
回望教育,尽管一直在改革,不可否认的是,知识的重要性还是一直居于榜首,高考成为重中之重。基于此,民间教育机构遍地开花,“大脑开发”重在开发智力;“补课成风”补的是知识,过于强调“智育”的重要性,势必会导致其他方面的缺失。如德育的缺失,有才无德的人越来越多,学校里的问题学生越来越多。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上个体育课都会出现晕倒现象;鉴赏能力越来越差,美丽的方块字在某些孩子的笔下成了怪物,经典名著的魅力根本抵不过网络游戏的打打杀杀;提起劳动,更为可怜,就连常在农村的孩子也不怎么热爱劳动了。全面发展,有时想想真的像遥不可及的童话。
这些年,孩子成了宝中宝,家长的宠溺,社会的爱护,媒体的关注,都过于强调孩子的重要性,也使得教育的行走举步维艰,学生犯了错,老师打不得,骂不得,罚不得,导致一些孩子无法无天。于是,顶撞者、叛逆者、厌学者、行为过激者、寻滋闹事者,时而有之,呈愈演愈烈之势。学校与老师成了弱势群体,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过犹不及”,做事要讲究分寸。过分强调“智育”的重要性,过分抬高孩子的地位,已经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必将造成一些负面的后果。这与我们一直追求的“中庸之道”“和谐统一”是背道而驰的。“中”是中庸之道的大成,代表中国人的哲学,是中华的密码,“中”是中华核心文化的精髓。我们的教育离“中”的真正含义——“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还是有相当距离的。
大智若愚——道家之美德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里的“愚”是指质朴纯真。在道家的思想中,愚并不是一件坏事,倒是一项巨大的美德。中国人有一句谚语:“大智若愚”圣人的愚是大智,是心灵经过努力而达到的的成就,并非常人和儿童的“愚”。如《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有目标,有理想,有恒心,有毅力,终成大事。《尘埃落定》中的傻子少爷,有自己的思维和智慧,终成大器。他们都属于“大智若愚”之人,既拥有大智慧的人。
平凡的的生活由许多平凡的小事组成,把平凡的事情做好了,也是一种智慧。生活处处皆哲学,先贤圣人的哲学思想应该也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用以教导后人。不同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产生了不同的哲学思想和言论。感谢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让我们在先哲的智慧引领下,面对生活,且行且思,在哲学思想中找到心灵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