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恶习,会让你不由自主地放弃挣扎。
——李笑来
这种恶习,叫做抱怨。
抱怨 ,指心中怀有不满,责怪别人。
有一则古老的寓言。
一个年轻的船夫,划船去给另一个村子运送物资。他希望赶紧完成任务以便早点回家。
突然,他发现前面有一只船,沿河而下,向自己快速驶来。眼看两只船就要撞上了,但那只船并没有避让的意思。
船夫向对方大声吼叫,但完全没用。这时尽管他手忙脚乱地企图让开水道,但来不及了,那只船还是撞上了他。
船夫被激怒了:你会不会驾船啊,这么宽的河面,你竟然撞到了我的船上!
但当他看清对方的船时,他才发现,船上空无一人,那是一只挣脱了绳索,沿河漂来的空船。
在多数情况下,当你指责的时候,你的对象其实就像那艘空船:那个一再惹怒你的人,决不会因为你的斥责而改变航向。
意思是说: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让自己蒙受损失。
我今天迟到了。
因为堵车啊!
抱怨者将迟到的原因推给堵车,当他抱怨堵车的时候,就轻易原谅了自己的迟到。接下来必然是一次又一次迟到,迟到成为一种常态。
我挣钱太少了。
是的,行业不景气。
是的,老板很抠门。
嗯,我挣不到钱是别人的错,又轻易原谅了自己,然后,贫穷就成为一种常态。
答应了孩子陪她玩。
但是我工作很忙啊,我要去挣钱。
于是不能陪孩子玩是工作的错,我身不由己。然后,对孩子失信成为一种常态。
你观察一下就知道了,那些向你抱怨的人,说着说着就开始进入“表演”状态,他们很投入的,他们需要你的同情,他们需要全世界的“同情和理解”;为了让你同情,为了让全世界同情,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任由自己变成那个“更惨的角色”——你想成为一个“更惨的人”吗?开始抱怨就可以了,多简单!
——李笑来
这就是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早就证明了的那个原理:语言本质上有重塑大脑的功能,你的大脑会倾向于不由自主地去扮演你所描述的那个样子,直至真的成为那个样子。
为什么人会抱怨?
李笑来说,我们时常将自己的价值,寄托在别人的评价体系中。
当一件事不成功或被搞砸的时候,我们总是先担心被别人看出自己的无能,因此第一反应就是把责任推给别人或外部环境中——即抱怨。
我们所有的抱怨其实是心急火燎地向全世界解释:你看,错的都是别人,我没错啊!我其实是很了不起的!
这时不会有人站出来说,其实是你无能啊!他们通常会安慰你说:是啊是啊,你最了不起,都是XX不好。因此你便深信,一切的错都是外因造成的。
因此抱怨的最大害处不是你当前所承受的损失,而是你会逐渐在这抱怨中变得麻木、愚蠢,最终失去认知与挣扎的能力。
怎样从抱怨的深坑里跳出来?
抱怨是个贬义词。所以很多时候每一个抱怨的人,都不会承认自己是在“抱怨”,他们只觉得自己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
你要知道自己是在抱怨。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可以轻易判断别人的抱怨,但是所谓“当局者迷”,人们一般都无法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
如何判断呢?
很简单,当你说出这句话之后,看看是不是把自己遭遇问题的责任推给了别人或外部环境。如果是,那这就是抱怨了。
以抱怨为常态的人其实还会接着再骂一句:谁这么可恨竟然不看好自家的船让它来撞我!
认识到自己是在抱怨的时候,就要提醒自己:抱怨就像那个船夫遇到的那只空船,你再怎么指责它,也不能解决所要面临的问题,最后是自己蒙受损失。
你还要有让自己变好的想法,不要做一个将“随便,怎么都行”当成口头禅的人。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现在过得很糟,有没有想生活得更好?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活要有个目标。
只有你内心深深得渴望变得更好,不要随波逐流,不要去“比下有余”,想明白自己到底想要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明确这种生活只能自己去挣来,不能,不允许,不应该依赖别人。
明白了这些,当你再迟到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不会再是把原因推给“堵车”这件事,你会努力克服那些外在的障碍去做一个守时的人。
当你挣钱少了,你会深究这其中的原因并去寻找解决的方案,而不是简单把责任推给外部环境或老板。
当你对孩子许下诺言的时候,你会竭尽全力去遵守,提前安排好所有的工作。
你要想着如何去达成自己的目标,如何去解决在这通往目标之路上遇到的所有难题,即便这难题是别人失误或有意制造的,你也要想办法解决掉它。暂时不能解决的,也不要推卸责任,就默默承受,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直到能解决它。
因为,你要明白,我的目的是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所有那些形式各样的外因都不能成为阻碍我追求美好生活的拌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