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闲话
一个成熟的App必然不能让它发生OOM吧!良好的内存占用也能有效提高App性能
技术详情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学习
内存分配
内存回收
一、内存分配
- Jvm(Java虚拟机)内存模型
理解Jvm的内存分配之前先了解下Jvm的内存模型
Jvm(java虚拟机)主要管理两种类型的内存:堆和非堆
堆是运行时数据区域,所有类实例和数组的内存均从此分配
非堆是JVM留给自己用的,包括方法区、JVM内部处理或优化所需的内存(如 JIT Compiler,Just-in-time Compiler,即时编译后的代码缓存)、每个类结构(如运行时常量池、字段和方法数据)以及方法和构造的代码
简而言之,java程序内部主要分两部分,堆和非堆。一般new的对象和数组都是在堆中的,而GC主要回收的内存也是这个堆内存
- 堆内存模型
既然重点是堆内存,我们就再看看堆的内存模型
堆内存是由垃圾回收器的自动内存回收管理系统回收
堆内存分为两大部分:新生代和老年代。比例为1 : 2
老年代主要存放应用程序中生命周期长的存活对象
新生代又分为三个部分:一个Eden和两个Survivor区,比例为8 : 1 : 1
Eden去存放新生的对象
Survivor存放每次垃圾回收后存活的对象
看晕了吧,关注这几个问题:
为什么要分新生代和老年代?
新生代为什么分一个Eden区和两个Survivor区?
一个Eden区和两个Survivor区的比例为什么是8:1:1
这里不做解释看原文
理解Android Java垃圾回收机制
二、内存回收
垃圾回收是如何工作的?
其实,GC最主要的一个流程是:先根据一定的算法判定某个对象是否存活,然后把判定是垃圾的对象进行回收。
1.可回收对象判定
2.通过算法回收内存垃圾
1. 可回收对象的判定
目前,市面上存在有两种算法来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垃圾
1.引用计数算法
1.首先给每一个对象都添加一个引用计数器
2.当程序的某一个地方引用了此对象,这个计数器的值就加1
3.当引用失效的时候(例如超过了作用域),这个计数器就减1
4.当某一个对象的计数器的值是0的时候,则判定这个对象不可能被使用
这个算法对于系统来说简单,高效,垃圾回收器运行较快,缺点是不能处理循环引用,这就导致互相引用的对象无法被回收
2.GC Root可达性分析算法
这个算法的工作原理是:
1.以称作“GC Root”的对象作为起点向下搜索
2、没走过一个对象,就生成一条引用链
3、从根开始到搜索完,生成一颗引用树,那些GC Root不可达的对象就是可以被回收的
这个算法明显的解决了循环引用的问题,但是这个算法稍微有点复杂,性能上没有引用计数好
文字说明:
1.若使用引用计数算法判定,图中的C和D对象互相引用,导致计数器不为0,无法被回收掉
2.若使用可达性分析算法,C和D对象GC Roots不可达,则能够被回收
我们程序中能够被用来当做GC Root对象的有:
1.虚拟机栈(栈帧中的本地变量表)中引用的对象
2.方法区中静态属性引用的对象
3.方法区中常量引用的对象
4.本地方法栈中JNI引用的对象
关于对象可回收的判定,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当系统开始启动GC的时候,为了保证引用链的状态不变,就需要停止该进程中所有的程序(stop The World),我们Android中的现象就是UI卡顿了,所有我们要避免频繁的产生GC
还值得注意的是,不可达对象也并不是立即就被回收了,还需要两次的标记过程后才能被真正回收
1.如果对象与GC Root没有连接的引用链,就会被第一次标记,随后判定该对象是否有必要执行finalize()方法
2.如果有必要执行finalize()方法,则这个对象就会被放到F-Queue的队列中,稍后由虚拟机建立低优先级的Finalzer线程去执行,但并不承诺等待它运行结束(对象类中能够重写finalize()方法进行自救,但系统最多只能执行一次)
3.如果没有必要执行finalize()方法,则第二次标记
2. 通过算法回收内存垃圾
以上内容判断了某一个对象是否是垃圾,是否应该被回收,接着,系统就要开始回收了,系统的垃圾回收算法有一下几种:
1.标记清除算法(Mark-Sweep)
2.复制算法(Copying)
3.标记整理算法(Mark-Compact)
4.分代回收算法
1.标记清除算法(Mark-Sweep)
顾名思义就先标记出垃圾,然后进行清除
从图中可以看出:
这个算法的优点是易于理解,容易实现,只需要将特定地址的空间进行处理
缺点比较明显,会形成很对碎片化的内存,在分配大内存对象时,无法申请到足够的空间,从而更多次的出发GC
2.复制算法(Copying)
复制算法,是对标记清除算法而导致的内存碎片化的一个解决方案,原理如图
1.如图所示,复制算法会将内存平均分为两个区域:区域A 区域B
2.清理区域A时,将A中存活的对象复制到区域B中
3.然后将区域A的所有对象都清除掉,这样A区域就是一个完整的内存块了,避免了碎片化内存
但是这个算法的缺点也很明显,将内存平均分为两个区域,意味着真正使用的内存变成了一半
3.标记整理算法(Mark-Compact)
标记整理算法也是对于标记清除的一个算法,工作原理是:
1.如图所示,第一步也需要进行存活对象的一个标记,这一步与标记清除算法一模一样
2.将存活的对象向一端移动,例如图中是往左上角那一端进行移动
3.然后把另一端的内存进行清理
从图上看这个算法也能避免内存碎片化,但是相较于复制算法,多了一步效率很低的标记过程,而与标记清除算法相比,多了一步内存整理(往一端移动)的过程,效率上明显要低。
毕竟世界是公平的,任何算法都有两面性,我们开发者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使用最适合的算法。因此标记整理算法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个算法适合存活对象多的,回收对象少的情况。
4.分代回收算法
鉴于以上三种算法都存在自己的缺陷,然后大神们就提出了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特征,使用不同的算法进行处理,所以严格来讲并不是一个新的算法,而是属于一个算法的整合方法,我们知道:
1.复制算法适用于存活对象少,回收对象多的情况
2.标记整合算法适用于存活对象多,回收对象少的情况
这两种算法刚好互补,因此只要将这两个算法作用于不同特征的对象就完美了。。。
了解堆的内存模型之后我们知道,对内存中的新生代有很多的垃圾需要回收,老年代只有很少的垃圾需要回收,那么刚好能根据这个特点使用不同的算法回收:
1.对于新生代区域采用复制算法,回收大量的数据就意味着只需要复制较少的数据
2.老年代区域的特点是只能回收较少的对象,所以使用标记整合算法非常合适
通过以上方式,使得GC的整个过程达到了最高效的状态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分代回收算法中的复制算法
并不是之前说的 1 : 1 平均分配,而是根据Eden:Survivor A:Survivor B= 8:1:1
复制算法适用于大量回收,少量存活的情况。如果还是 1 : 1 分配就不合理了,我们只需要使用一小块内存来存放存活的对象即可,所以最后就形成两小一大
的样式
具体的过程是(简化版):
1.新创建一个对象,默认是分在Eden区域,当Eden区域内存不够的时候,会触发一次Min
or GC(新生代回收),这次回收将存活的对象放到Survivor A区域,然后新的对象继续放在Eden区域
2.再创建一个新的对象,要是Eden区域又不够了,再次触发Minor GC,这个时候会把Eden区域的存活对象以及
Survivor A区域的存活的对象移动到Survivor B区域,然后清空Eden区域以及Survivor A区域
3.如果继续有新的对象创建,不断触发Minor GC,有些对象就会不断在Survivor A区域以及Survivor B区域
来回移动,但移动次数超过15次后,这些对象就会被移动到老年代区域
4.如果新的对象在Minor GC后还是放不下,就直接放到老年代
5.如果Survivor区域放不下该对象,这直接放到老年代
6.如果老年代也满了,就会触发一次Full GC(major gc)
干货总结
掌握好GC策略和原理,对于我们编码来说能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内存泄露
本文参考以下博客:
理解Android Java垃圾回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