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县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在熟溪小学举行。11位选手通过层层推选来参加比赛,比赛的内容是两项,一是实验操作技能笔试,二是课堂教学展示。课堂教学抽签定顺序,提前一天告诉上课内容。这次课堂教学是四上《听听声音》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天一个内容,放在三年级上。各位参赛选手认真对待,精心准备,积极参与。总体上大家表现较好,基本能达到要求。有好些小创意,值得大家学习,也有好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1.关于教具:选好用好实验器材,更利于学生发现理解。
同样的器材不同的使用方法,效果大不一样,图1固定起来效果就比图2好。
教具进行改进,效果便为更佳。
图3图4的器材稍改进,不断往返运动现象就更明显。
图5的改进也可稍微放大一些,但现象依然不明显。
图6效果就差了,用这粗的绳子绑住,很难分辨声音的高低。
2.关于学习记录单:记录单是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发现科学现象规律的好帮手。记录单设计一定要简洁,易于学生理解记录。
图7图8记录单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就有点难了。
类似于图9学生就容易理解记录。
图10这样的记录单学生就难下手了,往往花较多的时间还是做了无用功。
3.关于教材处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听听声音》一课里大中小铁钉架空进行敲打,可以听出高低不同声音,但这个有点难,所以配套材料中改用空管风铃,放大了效果,学生容易听出声音的高低来。另外课本中的实验记录单也较复杂,同时多个变量设计到一起,对于中低年级学生不易理解。是否在下轮教材编写时会有所改进。
4.关于概念呈现。科学概念的呈现应当是在学生实验发现的基础上顺理成章的出现,而不应是老师硬生生的塞给学生一个概念,让大家齐读几遍去记住。
如图11,若加上像尺子、皮筋那样来回不断往返运动,学生有了前面的实验基础,理解什么是振动就不觉得抽象了。
5.关于学生活动。像这次的课,学生分组活动时都会觉得挺热闹,我们老师特别要注意适时提供各种实验器材和记录单,调节好课堂,弄不好看看很热闹,而热闹的背后呢,什么也不知道。
如图12,多种器材给了学生,每生手上都有材料。没有交待好,十几分钟只听见咚咚咚鼓声不断,轮流敲打,他们对这最感兴趣,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有没有效果呢?
6.关于板书。11位上课老师只有一位老师用笔写了板书,其他10老师全是现成贴上去的。为了节约上课时写板书的时间这是一个出发点,但更多的是为了掩盖自己粉笔字基本功不扎实。不管是现场书写还是拿来粘贴,板书都要简洁,抓准关键词,突出重点。
图13沒有抓住本课的重点。
图14贴了那么多,够乱的,失去了板书的作用。
7.关于时间。有的老师为了吸引同学、听课老师的眼球,精心设计开头引入部分,浪费了较多的时间。分组探究时间都较充分,可交流环节过于仓促。没有合理分配各块时间,基本上的老师都拖堂了,影响到后面的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