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意味着热闹,喜庆,许多办事的也选在过年期间举行,除了凑个热闹外,还有。就是人多,大部分都在家过年,所以人也就来得特别齐。
同学,一直以来以为是单纯的代名词,今天看来,还有它的另一面。有一点像亲戚,不能决定自己的同学是谁,小时候单纯的在一起,但是长大后呢?没有像生意伙伴那样有共同利益捆绑,对于同学的处理,完全是随心随欲,看个人的喜好。也导致了同学会的尴尬。没有什么功利性,也没有什么娱乐性。定位很模糊。同学之间人生轨迹的差异也挺大的。
本人在落后农村,初中同学大部分没有读书,更不用说大学甚至是名牌大学。思想观念感觉差异也是越来越大,很多同学都已进入社会,但由于所处圈子的限制,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当然进步的可能性就比较小。还是那么“淳朴”。书读得多一点可能自明清高吧,又或者说没有经过社会的洗礼,还保有那么一点纯真或者说“气节”,其实也没有什么卵用。气节不知害死了多少名人志士。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还能指望有什么作为。
现在觉着读书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用,至少接触的东西要广一点,受到的触碰的机会多一点,当然有效碰撞就多一点,进步的可能性就要大一点。而并不是说学来的知识有什么用,现在学的又有多少是新知识,是目前社会需要的知识。更多是是作为选拔工具的载体,是功夫在诗外的感觉。
同学之间的关系太脆弱了,却又是每个人成长阶段的记号。失效性很强,但是,又有什么能抵挡住时间的冲击呢!如果用辩证的观点来看,什么都是废话,存在即合理。一切观点都显得太苍白了一点。
只要方向对了,过程尽管很缤纷,但结果应该都不会太差。世界上的人,又有几个是容易的,不过是唯心主义作用的结果。
产生这些感想,只能说明我还是幼稚的,就让这些感想成为我成长的注脚吧。(突然间发现读书时作文的重要性了,可能学习的知识都是用来以防万一吧,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