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地名考

        “原”字,《辞海》解释,“原”,“古国名,姬姓,始封之君为周文王之子,在今山西沁水,后东迁在今河南济源西北”。“原”,国都为原城。《史记•赵世家》援引《括地志》云:“故原城在怀州济源县西北二里”。春秋《公羊传•昭公•元年》记述:“原者何?上平曰原,下平曰隰(读音xí:低湿的地方)”这是“平原”一词出现的理论基础。江苏古籍出版社《简明古钱词典•先秦•布》:“平首方足布,平原,赵邑(又说魏布),今河南济源西北。……战国中晚期(约公元前四世纪——三世纪)广泛流通于三晋地区赵、魏、韩等国。”该币铭文“平原”,这是“平原“一词第一次出现,时间是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之后。

         远古时代,“周改属青州,成王讨蒲姑之乱灭之,以益太公封地,遂为齐西下邑”乾隆《平原县志•沿革》。公元前约1021年“周公称王期间,平定管、蔡、武庚之乱,一举灭掉蒲姑、熊、盈、徐、奄东方诸国,控制了东方。于是大封同姓和异姓姻亲功臣为诸侯,‘以藩屏周’。”(上海古籍出版社 断代史系列《中华远古史》)。

        齐国的建立。“齐国原为东夷之地,在原始社会就有独立的文化传统,考古中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有数千年之久。西周初,周武王封平商的功臣姜尚(又名吕尚,号太公望)于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建立了齐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周成王时,发生了武庚和管、蔡之乱,就命姜尚‘东至海,西至河(黄河),南至穆棱(在今山东沂水县),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讨伐,出兵攻打),为大国”(《史记•齐太公世家》)。

        平原邑的设置。战国时代“齐和赵、魏两国是以黄河为界的,赵、魏地势较高,齐国地势低下,黄河泛滥时所遭受的灾害就较严重,因而齐国首先沿着黄河建筑了一条离河二十五里地长堤防,‘河水东抵齐堤,则西迄赵魏’,于是赵魏两国也在沿着黄河建筑了一条离河二十五里地的长堤防。从此,在黄河两岸,堤防间五十里宽阔地带,河水时来时去”(断代史系列《战国史》)。从此,齐国的军事要地得以向西部边境前沿推进,平原城应运而生。平原城既不是诸侯国的国都,也不是列国大夫的封地,只是一个军事要地,所以称谓平原邑。万厉《平原县志•职官志》:“冠以封建云者,平原邑为郡治所,汉以下因之书之。”

        平原县的前身是俞灵县。民国《续修平原县志•古迹》:“九节神仙沟,在梨园庄东北沟上,有瓦罐桥,迤东有古城,相传为鱼鳞县,即古平原。”引文中“鱼鳞”,疑为讹传俗称,或先前这里是渔民晒渔网晒鱼干的地方。应为俞灵县,“俞”(读音 shū),古县名。春秋时代,齐国的县较小,《叔夷钟》铭记齐灵公(公元前581年—公元前554年在位)灭莱,赐叔夷“县三百”。俞灵县的设置时间,该是公元前五世纪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平原邑、废俞灵县,置平原县,治所在平原邑城。汉置平原郡,平原依县为郡;汉置俞县(即鄃县,故城在今平原县腰站镇阚庄南)、灵县(在今高唐县境内)、绎幕县(治所即是今平原城);鄃县、绎幕县,北齐省,入平原。

                           王玉杰  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